(通訊員 冀俊妤)博物館是連接現在、過去與未來的橋梁,博物館收藏的藏品及其所展現的歷史,早已超越時間和空間,成為人類共同點財富。6月25日,湖北汽車工業學院外國語學院暑期社會實踐團隊“探憶·裕農”團隊來到鄖陽博物館,與“鄖縣人”來了一場跨越千年的會面。
鄖陽博物館為國家三級博物館。為全框架式結構四層樓房。鄖陽博物館館內藏品主要通過征集、考古發掘、上繳(交)、捐贈、收購等途徑取得。文物藏品中,絕大多數為通過考古發掘的出土文物,以陶瓷器、青銅器為主。鄖陽博物館文物藏品分為傳世文物、出土文物和革命文物以及工藝品四大類。其類別有石器、陶瓷器、銅器、鐵器、化石、骨器、木雕、石雕、石刻、金銀器、玉器、字畫、錢幣等。國家一級文物5件,二級文物22件,三級文物149件。鄖陽博物館二樓設有《鄖陽歷史沿革館》《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青龍泉遺址與遼瓦店子遺址出土精品文物展》;三樓設有《“
鄖縣人”館》《歷史文物展館》《仿李泰墓室》;四樓設有《楊獻珍館》《書畫奇石攝影展》《綠松石館》。
成員們乘坐公交車來到這里,走進博物館就像是走進了一本“歷史書”,成員們在這里看到了“鄖縣人”,第一次脫離書本見到真正的實物,展館內放置了兩具“鄖縣人”頭骨化石,第一具發現于1987年,第二具發現于1990年。再往里去,就是李泰墓室,墓內有4個兵馬俑。成員們了解到李泰是李世民子孫中最聰明的一個,后被武則天流放至偏遠的鄖縣,最終葬于鄖縣,雖是落魄皇嫡,但墓室設計仍不失皇家風范。李泰墓內有幅畫,內容是李泰強調的“上有天河下有地”。可見,在李泰心中,鄖縣也算得上是一塊風水寶地。
雖然來到博物館的方式很艱辛,成員們也很辛苦,但是這些辛苦與能夠了解到新的知識是無法衡量的,辛苦但是值得!
而且此次參觀也讓成員們懂得了:每一個地方的博物館都有它所存在的道理,不能因為它是小縣城或是小地方的博物館而不在意它,每一個博物館都會有讓人受益的內容。
博物館的存在為人們提供了一個了解過去,思考未來的方向,這可能是它最重要的意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