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觀十堰市博物館,了解車城發展史
(通訊員 冀俊妤)博物館,是記錄自然和人類發展歷史,提供科學知識和藝術鑒賞的場所。博物館,它可以告訴我們,我們從何而來,在歷史長河中,又有過怎樣的輝煌。透過玻璃窗,仿佛穿越數千年的歷史,那些飽含歷史余韻的物件中,浸滿了我們這個民族坎坷壯麗的發展史。為了解車城十堰的發展史,2023年6月18日,湖北汽車工業學院暑期社會實踐團隊——“探憶·裕農”團隊前往十堰市博物館,并“車與十堰”板塊展開學習。
偏僻小鎮,因車而現
十堰,是一座充滿站起,飛速發展的車輪上的內陸城市。她擁有非常鮮見的移民文化特質,她與東風公司共生共榮,譜寫了民族汽車工業的輝煌篇章。在這里,成員們了解到:20世紀60年代,在毛澤東主席“要建設第二汽車廠”的宏偉目標下,十堰被國家選中。這個沉寂在千年群山中的小鎮第一次出現在人們的視線中。1966年,第二汽車制造廠落戶十堰,從而開始了中國又一個民族汽車工業基地的建設,十堰這個偏僻而古老的小鎮,也因車而建,因車而興,發展成為一座現代化的汽車城。
艱苦創業 車城共生
通過講解員的講解,成員們了解到:十堰以其崇山峻嶺、地形復雜、資源豐富,西連秦巴山脈,東接漢江平原的地理優勢成為“三線”建設的理想地區。在歷史上曾有“南船北馬、川陜咽喉、四省通衢”之稱。早在1952年中央就提出興建“二汽”,1953年才開始籌備并選址,期間經歷了三上兩下、三移其址的艱難抉擇,直至1966年才最終確定廠址定在湖北鄖縣十堰地區,歷時14年之久。
勵精圖治 車城共興
十堰的城市建設是在二汽專業廠的布局基礎上展開的,存在城市規劃和建設的先天不足。1975年4月,十堰市局部調整第一個《十堰市城市建設規劃》,明確全市規劃人口45萬,一區4鎮的建設規劃調整為一個中心區、四個分區和三個郊區集鎮。城市建設與廠區分布有機結合,達到城鄉結合、工農結合、有利于生產、方便生活的目標。在參觀中,成員們了解到:1975年7月1日二汽第一個基本車型EQ240兩噸半越野車生產基地建成投產。第二汽車制造廠實現了三次創業,完成了空間與產能的兩個“三級跳”。期間,十堰和二汽歷經了行政體制變化,應對了國家經濟戰略調整、企業機制改革等眾多挑戰,車城人走出了一條有自身特色的改革發展之路,打造了一座新型的汽車城。
政企分開 車城共進
講解員告訴成員們,1982年4月19日,湖北省委研究決定分別組成中共十堰市委員會和第二汽車制造廠委員會。政企分開后,職責分工明確,領導精力集中,管理系統規范,促進了政企雙方的工作。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為使二汽邁向集生產、開發、經營為一體的特大型汽車集團行列,國務院批復二汽從1992年9月1日起正式更名為東風汽車公司。同時,原東風汽車工業聯營公司更名為東風汽車集團。東風汽車公司成為全國汽車行業的一支中堅力量。
和諧發展 車城共榮
隨著講解員的進一步講解,成員們了解到:十堰大力實施“雙億工程”,興建工業園區,實施萬畝山地整理項目,拓寬城市空間,提高區域中心城市的拉動力和輻射力,十堰經濟實力明顯增強。并且,十堰市還巧打“三張牌”:武當山、漢江水、汽車城,大力發展“一主四大產業”:汽車主導產業、旅游、水電、生物醫藥、綠色食品四大產業、興建“五城”:汽車城、旅游城、生態城、水電城,著力打造一座洋溢時代氣息的區域性中心城市。為增強區域經濟聚散能力,十堰市一方面啟動“三城聯創”,促進社會事業發展;一方面發揮服務業調整經濟結構、提高經濟綜合素質的作用,堅持政府引導、政策支持、統籌規劃,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創建區域性現代服務中心、物流中心、現代金融業、醫療衛生、科研教育、文體事業齊頭并進。
回顧東風的發展歷程,目睹今日的回光成就,成員們受益匪淺:“我們倍加懷念為了祖國汽車工業,鞠躬盡瘁,已經離開我們的老一代建設者和領路人,倍加懷念為東風事業付出青春和汗水的一代又一代東風人,衷心感謝全國人民的大力支持,感謝十堰人民在東風發展歷程中所做出的巨大貢獻。十堰是東風扎根的沃土,是東風文化的搖籃,也是東風不移的精神家園。我們有理由相信,在黨和國家的親切關懷和市委市政府的英明領導下,東風與十堰水乳交融的感情將繼續生根、開花、結果,十堰與東風公司將供求繁榮。”
時間:2023-07-06 作者:冀俊妤 來源:多彩大學生網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