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類新風尚,志愿服務我先行
近年來,徐州各個社區進行各項措施推進落實垃圾分類,希望以此”分“來綠色生活,也為”分“來綠水青山打下基礎。例如,銅山區公安公寓小區添置回收物智能收集箱,居民既可掃碼投放可回收物來兌換現金,不會使用智能手機的老年人可以憑借積分卡進行兌換。此外,濱湖城市花園小區啟用垃圾分類”紅黃榜“鼓勵督促居民們養成垃圾分類的習慣。在2022年7月1日至2022年7月6日,本實踐小組在徐州市賈汪區大廟街道濱河小區展開了垃圾分類志愿服務。
實踐團成員在志愿服務中對垃圾分類情況進行檢查,以確保垃圾投放均正確,在垃圾車轉運后,又進行了垃圾站的衛生清潔工作:掃地、擦拭垃圾桶,接著全面消殺一番。在志愿服務結束后,小組成員對垃圾分類站工作人員進行采訪。受訪人告訴實踐團成員,垃圾車會在每日上午對垃圾站的垃圾進行統一回收,便于居民進行白天的垃圾投放工作。除此之外,在實地參觀、調查的過程中,實踐團成員發現每個垃圾桶都十分整潔,不僅聞不到垃圾桶內垃圾的氣味,而且地面也幾乎一塵不染。實踐團成員對此表示疑惑,垃圾分類站工作人員作出如下解釋:徐州市制定了居民小區垃圾分類設施建設標準,這是徐州市應對垃圾分類需求的創新舉措。實踐團成員對此標準進行了相關要點的了解,標準中提到的”九有“,意為,“有硬化、有閉鎖、有供電、有給水、有排水、有雨棚、有除臭、有通風、有稱重”,上述現象均與該標準對應。可見,該小區已將這些標準落到實處,在為居民們提升設施服務水平的同時,也促進了垃圾分類的進行。
上述小區的實況其實是徐州市目前市區生活垃圾分類設施覆蓋情況的縮影,徐州市已經基本實現市區生活垃圾分類設施全覆蓋,實施”兩駁一運“,在保障垃圾運輸的同時解決了氣味擾民的難題。
后續幾天,實踐團成員學習了徐州市有關垃圾分類的新政策和新成果,并制作了調查問卷。問卷發放后,收獲了不少反饋。通過對反饋的分析,實踐團成員對徐州市“四化”分類情況有了新的了解。所謂“四化”,便是將垃圾分為四類:廚余垃圾、有害垃圾、其他垃圾和可回收物。這四化中唯有“可回收物”不是以垃圾命名,這更加印證了“放錯了是垃圾,放對了是資源”這句話。
為了宣傳垃圾分類新風尚,了解各戶垃圾分類實際情況,實踐團成員手工制作了垃圾分類宣傳海報,在將實地調查、問卷反饋相關數據進行整合后,實踐團成員來到濱河小區進行入戶宣傳活動。小組成員發現,居民們對垃圾分類知識大都了解,也都在按照要求切實進行,尤其是較年輕的群體,家里的垃圾分類情況落實得更加全面。宣傳過程中,實踐團成員接收到的是居民對垃圾分類政策皆持支持與贊賞的態度。不少居民反映,在該政策實施后,“小區環境變得更好了”,”垃圾站總是干干凈凈的”等等,年長些得居民們感慨道:社會在進步,生活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改善。
入戶宣傳后,實踐團成員來到濱河小區附近的廢品站對站點進行走訪調查。站點工作人員反映:自垃圾分類政策實施以來,居民開始養成了積攢可回收物的習慣。以往可能會被居民隨手扔掉的快遞紙箱、飲料瓶等可回收物在政策實施后得到了居民的重視,人們會重新審視這些資源、重新思考其中蘊含的重大意義,而后將其積攢,達到了保護環境和補貼家用的一舉兩得。“別小看可回收物帶來的經濟價值,塑料瓶每斤一塊三,易拉罐每斤四塊,就像你們常說的那句話,‘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河’!”聽到這里, “放對了是資源,放錯了是垃圾” 的宣傳標語在實踐團成員腦海中變得更加具象了。
徐州市于2020年3月啟動市區生活垃圾“四分類”工作,全力推進生活垃圾分類投放、收集、運輸、處置體系建設,著力構建市場化、一體化的分類運行管理體系。截至目前,全市廚余垃圾分出量穩步提升,居民小區環境衛生明顯改善,居民參與度逐漸提高,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劇的階段性成效。著力培育綠色生產生活方式,加快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努力打造青山常在、綠水長流的美麗徐州,徐州市全體人民正努力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將生態文明建設放到治國理政的重要位置,以“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為先導,推動我國生態環境保護發生歷史性、轉折性變化。建設生態文明不僅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根本保障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更是契合了人民的期待,順應群眾的需要。作為新時代青年的我們,更應擔當起時代重任,為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現代化強國貢獻一份力量,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
時間:2023-02-17 作者:李非凡 來源:多彩大學生網 關注:
- 垃圾分類新風尚,志愿服務我先行
- “放錯了是垃圾,放對了是資源。”這一標語常常出現在大街小巷的環保海報上,然而路人似乎對其熟視無睹,也并未產生與之對應的環保意識
- 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