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云南財經大學
實踐團隊:云南財經大學“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寒假社會實踐團隊
指導老師:無
實踐隊成員:董月影、胡春東、白建芬、梁嘉慧、鐘祥
作者:董月影、胡春東
黨的十九大首次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其總要求是“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鄉村振興戰略是我國全面實現小康社會后農村工作總的抓手,更是新發展階段實現我國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大決策部署,能彌補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鄉村短板。當前,我們在積極探索鄉村振興對博物館帶來的積極影響和博物館助力鄉村振興的方向,為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提供理論依據。進入新時代,鄉村振興面臨的任務更加艱巨,要聚焦國家行政、鄉村、
市場這三種力量,強化鄉村的發展動力,努力構建農村多元主體的積極參與,把握好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特性,大力建設泥河灣博物館,使其能夠發展成陽原縣的地域特色、旅游形象招牌和滿足科研條件的世界級博物館,如法國盧浮宮、英國大英博物館、俄羅斯艾爾米塔什博物館、美國大都會博物館等。通過吸引的游客,帶動消費,帶動鄉村經濟發展。同時,吸引的返鄉人才有利于農村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有利于鄉村人居環境改善、有助于鄉土文化傳承和發展、有利于鄉村治理新體系構建、有利于實現農民生活富裕,現已成為新時代鄉村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是助推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路徑。
陽原縣轄5鎮9鄉301個行政村,陽原縣長期以來以農業為主,自然條件較差,經濟基礎薄弱,發展相對滯后。鄉村脫貧后,存在返貧現象;嚴重的人才流失現象導致了陽原縣鄉村發展滯緩,陽原縣對于泥河灣博物館的開發利用問題,存在不全面、不徹底現象,泥河灣博物館是在泥河灣遺址群的基礎上建設開發,河北省唯一集中保護,收藏展示舊石器時代遺址群風貌以及大量化石、石器文物的專題博物館,世界考古科研基地。泥河灣遺址群的年代最早可達早更新世,最晚到距今7530年左右。2001年,泥河灣遺址群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此后20年的時間里,泥河灣博物館經歷了蓬勃的發展,目前藏品數量漸漸增多,形成了比較完整的體系,并且藏品專一、陳列形式專業,可以帶動旅游發展,滿足成為經濟增長點的條件。
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民族偉大復興既需要強大的經濟基礎,更需要具有強大的凝聚力、向心力、引領力和感召力的共同思想基礎,而文化自信自強所產生的精神力量將使億萬中國人民緊緊地團結在一起。發展博物館文化,對青少年建立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影響,通過博物館傳達的特色文化,對提升地方知名度、影響力具有重要作用,慕名前來游玩的游客,可以促進陽原經濟發展,帶動地方鄉村特色農產品、特色文創品的銷售,助力鄉村振興。
賦教育職能,增強文化自信;尋找博物館后續發展動力,實現可持續發展;奏響特色文旅“交響曲”,促進鄉村經濟發展,助力鄉村振興;網絡問卷調查,加強博物館對外交流
泥河灣博物館及其大型文物儲藏室、資料檔案室和文物修復室
① 文獻調查法
團隊成員利用網絡大量閱讀相關期刊、論文,學習相關視頻,搜集相關信息,提前了解泥河灣博物館歷史背景、發展情況、發展現狀,了解展覽品蘊含的歷史事件、歷史文化,為本次調研奠定堅實的基礎。
② 實地觀察法
團隊成員前往泥河灣博物館,進行實地調研,通過實地觀察學習,了解博物館歷史文化、發展現狀,分析博物館可持續發展路線,提出問題及建議。
③ 集體訪談法
團隊成員利用學校資源、社區資源、網絡資源與博物館負責人取得聯系,通過負責人的資源,利用集體訪談的方式,了解最直觀的博物館信息,包括博物館經費開支、建設情況、人流量情況等。
④ 訪談調查法
團隊成員化身博物館記者,隨機一對一采訪游客,獲取他們對博物館的認知情況、意見、看法等。
⑤ 問卷調查法
團隊成員制作泥河灣博物館調查問卷,采取網絡投放+線下發放的方式收取問卷,分析問卷填寫情況,掌握博物館對外交流情況,統計工作結束后,團隊分析所得數據,得出結果并提出相關建議。
為保證本次調研順利進行,團隊在調研前做好了充分的準備工作。包括查閱文獻資料、召開騰訊會議、對接負責人,制定調研計劃、制作問卷。本次寒假社會實踐活動的準備工作如下:
- 查閱文獻資料。團隊成員利用網絡平臺、智能設備查閱有關泥河灣博物館的相關信息,包括開閉館時間、博物館地圖、博物館展品信息、博物館活動信息等。
- 召開騰訊會議。團隊成員通過騰訊會議商量調研方案、調研時間、調研路線、問卷制作、任務分配等問題。
- 制定調研計劃。團隊成員利用學校資源、社區資源、網絡資源與泥河灣負責人取得聯系,團隊成員根據調研目的、調研地資源等,商討制作調研方案,實踐計劃包括問卷設計投放、青年宣講會、實地調研、集體訪談等。
- 制作問卷。團隊成員利用文獻調查法獲取的信息制作泥河灣博物館對外交流情況問卷。
利用學校資源、社區資源與學校負責人取得聯系,團隊成員深入了陽原中小學,利用網絡資源為他們宣傳了泥河灣博物館的歷史背景、發展情況、發展現,博物館內展覽品蘊含的歷史事件、歷史文化,引起他們的求知欲望。與學校負責人溝通,學校開展課外實踐課,學校組織學生定期參觀泥河灣博物館,擴展學生課外知識儲備。泥河灣博物館是非營利性的公共機構,是為社會發展服務的,它的主要功能就是收藏、展示、研究和教育,泥河灣博物館可以依托化石、石器文物資源、科學技術設備資源開展豐富多樣的教育展覽活動,發揮教育職能,為學生增強文化自信做出貢獻。
團隊成員前往泥河灣博物館實地調研,泥河灣博物館對舊石器時代出土的化石、石器等文物進行了修復、轉移、保護、展出工作,博物館分六個展區,各展廳采取環套結構相連,又各自分隔,自成體系。展區一復原了馬圈溝、小長梁、東谷坨、岑家灣、飛梁等遺址,展現了古人類制造工具和使用工具的情景;展區二展出背景畫,現代人類起源的證據——侯家窯人及其文化,此外展區二還展出距今10萬年前人類的頭蓋骨、左上頜骨、牙齒等化石。還有曼古棱齒象牙齒、瑙曼古棱齒象肢骨、原始牛肢骨等動物化石。展區三和展區四展現了人類社會的巨變——虎頭梁遺址群與新石器時代的萌芽事件、中華文明的搖籃——新石器時代的來臨場景與姜家梁遺址群。展區五集中展現古代動物起死回生、古人取火的方法、制作石器、制作陶器、模擬考古等知識和技術。展區六利用影視技術集中泥河灣遠古時代的環境、動物群和人類活動情況。團隊成員先后參觀了這六個展區,充分了解了泥河灣博物館展出情況、設備情況以及展出品蘊含的歷史故事和歷史文化。針對網絡時代的到來,人們居家就可以了解博物館信息,容易造成審美疲勞等問題,使如今的博物館陷入困局,泥河灣博物館要破局,必須不斷推陳出新,打造自己的特色,挖掘吸睛點,增強博物館的特色性。
- 奏響特色文旅“交響曲”,促進鄉村經濟發展,助力鄉村振興
泥河灣博物館是中國規模最大的舊石器專題博物館,該博物館內陳列有5萬余件泥河灣出土文物,成為世界考古科研基地。團隊成員利用泥河灣博物館資源,通過撰寫宣傳稿、微信推文,制作宣傳博物館視頻,在社交平臺上發布,利用B站、微博、小紅書、抖音等社交平臺的影響力,吸引外地游客前來參觀游玩,帶動陽原旅游業發展,促進鄉村經濟發展,助力鄉村振興。同時,通過宣傳泥河灣博物館高質量的科研環境和科研氛圍,吸引高質量人才在陽原就業,帶動陽原經濟發展。
團隊成員利用文獻調查法獲取的信息制作泥河灣博物館對外交流情況問卷,將問卷發布在網上,通過小紅書、微博等社交軟件,尋求人填寫問卷,同時,團隊成員進入學校、居民社區、養老院、陽原縣內的村莊(如:西觀村、南關村、黃糧坡村等),發布紙質問卷,利用網絡填寫+線下填寫的方式收集問卷,分析問卷填寫情況,掌握博物館對外交流情況,統計工作結束后,團隊分析所得數據,得出結果并提出相關建議。此外,團隊成員利用訪談調查法,與參觀泥河灣博物館一對一訪談,了解具體情況。
本次調研回收問卷300份,有效問卷269份。
1.對博物館管理人員的服務水平
對問卷收集到的結果進行分析,對于管理人員的滿意度,評價為“一般”的有52.17%,評價為“滿意”的有30.43%,評價為“不滿意”的有13.04%,說明博物館內管理人員服務水平較高,管理體系科學,但還存在對館內展品介紹較少的問題。
2.游覽博物館的人員負面反饋
據問卷結果分析,占比最多的為,博物館開放時間少,展館互動內容不夠,其次為展館導員講解服務差。說明泥河灣博物館要增強讓游客互動以了解文化的設施渠道。
泥河灣遺址群出土文物數量大,部分文物不宜移位,散落在泥河灣遺址群現場,由于泥河灣遺址群遠離城鎮山區,條件艱苦,不適宜人生存,導致散落在泥河灣遺址群現場無法移位的文物無人看管,遭受盜竊、人為損害的情況嚴重,加上長期的惡劣環境的影響,部分文物受損害的情況嚴重,嚴重影響了文物的科學保管和“壽命”。
泥河灣博物館盡管展廳面積不斷擴大,但總體來看展示手段仍較為落后。依靠的仍然是單一的展覽品加文字介紹手段和視頻展覽手段,缺乏吸引力;館內較少采用科技手段,在展示上融入聲、光、電、影的較少,展示效果缺少創意、動感和互動,游客參與感較少。
泥河灣博物館展示內容有限,展示內容單一,展品更換周期長,并且長時間沒有得到維護,導致年久失修,對游客失去了吸引力,使得參觀泥河灣博物館的人感到失望,影響了博物館風評。
泥河灣博物館管理人員存在水平參差不齊、眼高手低的問題,部分管理人員水平能力差,對博物館文化知識和展品蘊含的歷史文化和歷史故事不夠了解。此外,存在部分管理員心高氣傲,放不下架子給普通觀眾提供服務的問題。
- 居民中存在神化博物館的問題,認為博物館是高層次文化人的場所,不是普通人應該去的地方,這種原始的觀念有很大的歷史局限性,不利于人們提高科學文化水平,也不利于博物館的長遠發展。
① 在泥河灣遺址群修建功能齊全、設施完善的博物館,博物館集科學研究、文物收藏、文物保護、陳列展示、科學實驗、旅游觀光、信息宣傳等功能為一體,指派專人管理,保護遺址群文物的安全問題,降低環境對文物“壽命”的惡劣影響。
② 加強與學校等教育機構的聯系,充分發揮博物館的教育功能,對年輕一代產生積極影響,未來逐步實現博物館普及化、大眾化的必由之路。
③ 加強各省市博物館之間的互相合作、交流,省份間不定期交換展品,更新博物館展覽內容,為博物館注入新鮮“血液”,改善展覽內容陳舊單一的問題,吸引人氣。
④ 加強普及人們的博物館知識、文化、意識,博物館是提高人們科學文化水平的一個大課堂,參觀博物館能起到“潤物無聲”和“潛移默化”的作用,在過程中使人培養興趣,陶冶高尚情操,學習到豐富的知識,逐步提高博物館意識。
⑤ 利用數字博物館、智慧博物館、生態博物館、新博物館學運動等現代思潮,為泥河灣博物館發展注入新的動力。
⑥ 利用現代技術和考古發現設置場景復原展示模式、互動體驗展示模式等展陳模式,打破常規單調的展陳方式,盡力實現展陳方式的多元化、信息化,提升浸入式體驗,為觀眾帶來更好的參觀體驗。
⑦ 增加觀眾互動環節,在博物館展覽中,加入符合展覽主題的互動內容,讓觀眾親身體驗,增加博物館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