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方言之美,傳承文化之根
中國青年網德州12月15日電(通訊員 李建樁)近年來,在普通話的普及發展下,方言的使用空間與場景逐漸縮小、使用者數量銳減,隨之出現了代際斷裂與衍化趨同的現象。2015年,國家教育部語信司在全國范圍內啟動中國語言資源保護工程(2015-2020),采用音像圖文“四位一體”的方式將方言全方位保存,無論是在國家層面還是社會層面,均意識到保護方言的重要性。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新媒體作為新興傳播形態與傳統媒體進行融合,所具有的互動、快捷、自由等優勢,可以為方言的活態傳承提供新的思路與途徑,為促進在全媒體時代下方言的數字化保護及活態傳承,2022年12月5日曲阜師范大學管理學院尋聲思根實踐隊前往山東省日照市東港區陶家村進行實地探訪。團隊深入了解山東省多地市方言使用情況,分析當下方言的傳承面臨的困難,助力實現方言的活態傳承,實現傳統文化的全面保護。
查文獻定方案,有準備不慌亂
在前期廣泛資料查閱的基礎上,實踐團隊深入了解到方言在生存空間內的縮小、代際傳承斷裂、區別特征弱化、語言功能削弱等諸多方面存在的問題,深刻研究了全媒體時代下方言傳播的優勢和劣勢,便于有針對性的提出解決方案;另一方面,在指導老師的引導下,尋聲思根實踐隊選擇日照市東港區陶家村作為本次實踐調研的地點。為更好的了解方言的使用情況以及群眾對方言的態度,團隊在線下實踐的基礎上,同步開展了線上問卷調查,團隊多方動員實現了較大范圍的傳播,積極推動線上調研,切實提高了時間效率,也提高了實踐的廣泛度。
行動與調研,實踐出真知
2022年12月5日早上9點,在遵循駐地防控政策和做好個人防護的前提下,尋聲思根實踐隊抵達日照市東港區陶家村展開實踐。實踐展開前,團隊召開小型會議,講述實踐具體安排。在征得當地村委會同意后,根據前期安排分為五隊在村莊附近展開調研,詢問當地村民及其子女的方言使用情況。尋聲思根實踐隊在調研過程中發現,地方村民由于生活的地域原因加之土地耕種的需要并沒有離開家鄉這片區域,村民彼此間的交流仍是使用地方方言,對外輸出的時候也普遍使用方言。其子女因為求學、婚嫁等各種原因遠離家鄉之后便逐漸放棄了使用家鄉方言,但是在子女回到家鄉后仍會使用方言與父母或者鄰里進行交流,雖然在外不經常使用,但是并沒有因為外界因素而忘記方言。由此不難發現,方言的傳承與保護有著一定的群眾基礎,在全媒體時代下借助新媒體這一新興的、面向大眾的方式來實現方言的數字化保護以及活態傳承尤為重要,讓群眾意識到方言的重要性,認識到方言中蘊含的文化之美是破解方言傳播桎梏的重中之重。
匯結果出措施,實踐有始有終
團隊通過召開線上會議進行成果匯報,集思廣益得出實踐結論。團隊探討發現方言逐漸消亡的主要原因在:一是普通話在近年來逐漸普及,人們使用普通話交流可以更加暢通,方言在與普通話共存的關系中便處于了弱勢地位;二是我國的現代化、城市化進程不斷推進,大幅度的人口流動隨之而來,造成了與原母語方言區地理上的分離;三是基于對現代社會生存必須具備標準語素質的普遍認識,青年一代說方言的人越來越少,他們對方言的情感認同也漸趨疏淡。因此實踐團隊一致認為:利用新媒體新興網絡媒體技術突破時空限制,利用這種大眾最常用的方式來促進方言文化傳承,開發富有時代氣息,新鮮活潑的形式來重新聯結分散在不同地方的原始方言社群。同時要做好方言文化的宣傳工作,采用制定方言保護的政策法規、增加公共空間的方言播報、推動“方言文化進入課堂”等多種方式來增強宣傳力度。尋聲思根實踐團相信,方言的活態傳承一定可以在時代的進步,經濟的發展之下有一個更加光明的未來!
時間:2023-01-16 作者:李建樁 來源:參考文獻 關注:
- 宣揚環保理念,共建美麗彌河
- 為踐行二十大精神,宣揚和踐行環保理念,曲阜師范大學心理學院“俯首體民情,萬家燈火明”社會實踐隊在濰坊市開展了以“保護彌河”為主
- 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