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探尋科技對文物保護的重要性,了解如何利用現代科技進行文物保護及修繕。12月20日,“丹青戲韻,筆墨傳薪”實踐隊隊員走進山東省泰安市,開展以“扎根時代沃土,弘揚傳統文化”為主題的社會實踐活動。重器凝萬古之智,典籍匯千載之思,文物古跡承載燦爛文明,傳承歷史文化,維系民族精神。
實踐隊員在進行線上采訪

為了解利用現代科技對古建筑群的保護與修繕,實踐隊隊員對泰安的岱廟展開調研。首先,實踐隊員進行網上調研,線上采訪當地工作人員。通過采訪,實踐隊員得知自1987年起岱廟先后進行過五次修繕,在全面保護岱廟文物的同時,工作人員始終堅持“以科技為先導、以保護為主、搶救第一”的理念,在保護文物上采取了以文物建筑信息系統為代表的許多新措施和新技術。同時,岱廟組建了以古建專家為主,由其他相關專家、文物保護技術人員共同組成的古建筑保護小組。該小組根據不同時期的研究重點,指定古建筑研究方向,制定岱廟古建筑保護方案。
實踐隊員在調研時的岱廟照片

接著,實踐隊隊員就岱廟古建筑進行調研。調研發現,前幾年岱廟古建不容樂觀的狀況日益好轉,部分殘損嚴重的結構構件逐步修繕,各種安全隱患早已解決。根據實踐隊員多方調查了解到,面對當時的嚴峻形勢,泰安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在上級文物部門的指導下,經過幾年的努力工作和探索實踐,岱廟內的古建筑通過科技得到極大程度地修繕保護。岱廟科技保護工程不僅挽救了正處在崩潰邊緣的古建筑,還為以后古建筑測繪、古建三維模型建立、旅游規劃設計等工作積累了寶貴經驗,同時也為研究泰山文化提供了重要資料。與此同時,實踐隊隊員發現,經過多年的實踐,岱廟的文物修復及古建筑保護方面積累了一定經驗。在文物保護修復方面:一是積極與相關單位合作進行古建筑修繕;二是加強宣傳力度;三是積極籌措資金并采取措施加大保護力度。在古建保護工作中的一些新技術應用:一是運用了古建筑修繕和修復技術、信息監測技術及建筑結構檢測手段等;二是運用了現代測繪儀器等為古建筑數據分析及保護提供科學依據。
最后,實踐隊隊員對附近居民進行采訪,采訪中實踐隊員了解到當地居民普遍贊同并認可岱廟的修繕,不僅如此當地居民還積極參與到岱廟的保護中。岱廟主要建筑有“三殿”、“三亭”、“三海”和大山門,由于建筑年代較久,且建筑密集,之前周邊居民亂搭亂建和周圍建筑施工造成的安全隱患,岱廟文物本體及周邊環境存在嚴重的自然災害隱患。意識到安全問題的附近居民,近幾年積極配合政府的規劃政策,拆除亂搭亂建。
方寸之間越千年,文物保護,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岱廟科技保護工程的實施,不僅使文物本體得到了有效保護和修復,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減少了人為因素對文物本體的破壞。通過此次實踐,實踐隊員意識到保護古建筑及古文物刻不容緩,并了解到使建筑及文物本體得到有效保護和修復的科學保護方法,收獲頗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