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夏天向西‘黔’行,是我們和黔東南的約定,只要有一絲可能,就一定要去。”今年暑假,南京中醫藥大學遠志服務團再一次向黔東南進發,來到貴州榕江縣栽麻鎮、歸柳村,面向160余名栽麻鎮中心校小學生和兩地鄉民開展支教支醫活動,服務、育人效果顯著。
今年暑假,該校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緊扣“實踐育人”工作要點,以“喜迎二十大 永遠跟黨走 奮進新征程”為主題,組建270支實踐團隊,引領5000余名青年發揮專業優勢,圍繞理論普及宣講、黨史學習教育、鄉村振興促進、發展成就觀察、民族團結實踐、電商賦能等九大實踐方向,深入基層鄉村,用活現代媒介,線上線下協同,用實際行動在“三下鄉”暑期社會實踐中受鍛煉、長才干、作貢獻,在社會實踐賽道上跑出青春“加速度”。
該校藥學院“青囊篤行”實踐團100余名大學生在省內各地組織小分隊,沿著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江蘇的足跡,去到6個地區,深入走訪、調研、記錄、宣傳,制作6期云團課,實地考察并感悟新時代江蘇發展巨變。
穿上養蜂服,藥學院“蜂享云裳”實踐團成員遠赴廣西河池市都安瑤族自治縣數字化繁蜂基地,與蜜蜂和蜂農來了一次“親密”接觸,深入考察中華蜜蜂(藥用蜂蜜)基地通過延長蜂蜜產業鏈,引進蜂蜜深加工產業技術,提高蜂產品藥用附加值,從而提高當地的收入、促進產業振興的模式。
“將科技賦能于傳統行業,親眼見證甜蜜的蜂蜜持續為都安群眾帶來甜蜜的生活,我們感到由衷高興。”團隊隊長倪姍表示。
此外,該校衛生經濟管理學院102名學生,在行業專家和教師指導下組建的“同心振鄉”鄉村醫生現狀調研團,前往國內50余個縣(市)級地區,在當地政府及醫療衛生機構的支持配合下,線上線下同步對農村醫生從業現狀開展調查研究,為發展農村醫療衛生事業、保障農村居民健康提供政策性建議。
來自該校藥學院中藥資源“助‘禮’鄉村振興”實踐團深入西北腹地,對甘肅省隴南市禮縣大宗藥材種植、生產等產業發展現狀進行調研,梳理研究該縣大宗藥材人工撫育、栽培和藥材質量提升的關鍵技術,針對當地中藥材產業發展和種植技術難題“把脈開方”,為禮縣中藥材產業的可持續發展貢獻青春力量。
暑假期間,該校還選拔155名志愿者,幫扶來自江西省、陜西省、河北省、青海省、內蒙古自治區、藏族玉樹自治州等地共計600名中小學生。“快樂閱讀”“健康運動”“紅色尋訪”“云上課堂”多措并舉,促進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長。
云支教志愿者畢式旭表示,在云支教過程中,我們為學生開展紅色教育,科普中醫知識,輔導基礎課程,他們強烈的求知欲也提振了我們的學習熱情。“我們共同度過了一個雙向奔赴的暑假!”
值得關注的是,該校衛生經濟管理學院“罕見病患者畫像”調研團暑期走近罕見病特殊群體,“直到走近他們,看到一串串驚人的數字,才知道罕見病患者就在身邊。”成員陳科佐表示。
他們團隊對《第一批罕見病目錄》涵括的121種罕見病患者相關情況用“患者畫像”手段將其致貧風險可視化,為政府制定完善相關扶持政策及多舉措、多渠道建立罕見病綜合救治體系提供依據,有助于消除漠視和偏見,提升罕見病患者及其家庭的生存信心。
另外,該校187名大學生積極響應“返家鄉”“向社區報到”實踐服務號召,在江蘇省蘇州市、浙江省麗水市、河南省南陽市和貴州省貴陽市等地社區、機關事業單位參與防疫流調信息登記、公益助教和網絡運營與支撐等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