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江科技學院機械與能源工程學院組織學生開展“三下鄉”暑期社會實踐,深入淳安縣威坪鎮屏門鄉、臨岐鎮半夏村、王阜鄉周邊古村等地,圍繞黨史宣講、非遺傳承、產品創新設計等方面開展一系列社會實踐活動,助力鄉村振興。
隊員們發揮自身專業優勢,走進田間地頭感知山中鄉村面貌,挖掘鄉村發展潛力,助力非遺文化走出“家門”,探取村民美麗生活的“金鑰匙”……盡管驕陽似火,也難以抵擋同學們走進鄉村、走近村民的熱情。一步一腳印,那些遍布在小村鄉間的足跡,是實踐的累累碩果,也是鄉村振興中他們注入的青春力量。
花開半夏:藥香氤氳中那些亟待挖掘的寶藏“夏至到,鹿角解,蟬始鳴,半夏生,木槿榮”,“械逅臨岐,花開半夏”團隊的隊員們經歷了山路十八彎后走進臨岐鎮半夏村。而這個擁有著“半夏”美名的村莊久未發展的背后,到底是什么阻礙了其致富的腳步?對此,隊員們通過實地走訪、體驗等方式,深入挖掘半夏村發展困境與潛力,探尋半夏振興的新途徑。
在這個覆盆子的搖籃、藥香氤氳的村莊,因地理偏僻與經濟發展落,村子無可避免地落入了“經濟發展落后—勞動力流失—留守老人占比增多—經濟發展遲滯”的惡性循環中,文化教育幾近于無。這是實地走訪中,半夏村首批致富帶頭人俞春香書記為隊員們提供的關于半夏村困境與出路的重要線索。
基于此,隊員們不顧酷暑,走進中藥材基地、采訪種植農戶、調研各類數據與需求,各竭所長,為村子設計整體形象logo、產品包裝,傳承非遺文化,并給半夏村的振興提供新思路。
除此之外,隊員們還發現了那些屬于半夏村的“可愛面孔”,同時也為這個村莊增添了青春氣息。面對高齡老人,隊員們化身為服務志愿者,為老人送餐;走訪老黨員,隊員們又化為傾聽者和陪伴者,與他們再憶“往昔崢嶸歲月”。恰逢孩童避暑返村,隊員們積極開展研學課程,通過黨建、科普講堂、繪畫等活動,給半夏村的孩子們心中播撒下愛國、科學與傳承的種子。
水秀千年:那些孕養在山水中的農產、古韻與歷史“山有所呼,海有所應”,同學們前往威坪鎮中的經流湘、屏門、金陵三地,在富麗山水中領略鄉村風光,挖掘蘊藏在其中的瑰寶與歷史。
流湘村其山川靈氣和質樸臉龐就已給隊員們留下深刻的印象。跟隨流湘村村委干部羅老師走近流湘大地,觀摩村中三代人學習的流湘書屋,體驗神仙豆腐的制作工藝……成員們在此過程中贊嘆流湘之美的同時,發現了此地農產品品牌與運輸困境,也看到了當地綠色農作物發展的獨特潛力。針對當地突出問題,團隊提出“品牌設計+直播營銷”的助農新模式,助力農產品發展。
屏門鄉的古韻遺藝與金陵村紅色史詩也為團隊實踐歷程增添了別樣色彩。作為非遺之鄉的屏門鄉,這里的睦劇,唱盡屏門風情;這里的竹馬,舞出屏門風韻;這里的宗祠,傳誦屏門過往。在貫徹屏門保護理念的同時,隊員們也決心讓團隊的設計成為解鎖屏門鄉“生態+產業”有機發展的“金湯匙”。而革命的紅地金陵則讓隊員們陶醉于云霧山澗,遨游于紅色精神之海洋,而文旅提案于此萌發。
作為一支從浙江科技學院走出來的青年團隊,“在鄉村振興的路上,我們必將在展現出對振興的渴望、展現出永不言棄的韌性,無愧祖國的厚愛與期待,無愧心底的執著與熱愛”是團隊不改的初心。
守藝八都:一針一線中跨越古今的傳承與守藝“尊故融新賦予非遺新活力”,非遺的傳承與發展日益受到人們的重視。由此,團隊走入淳安縣王阜鄉,在感受這個浙江省級非遺“八都麻繡工藝”魅力的同時,去探尋非遺帶動鄉村振興的發展之路。
經過團隊的走訪與調研,隊員們發現“八都麻繡”的價值遠遠超出日常生活范疇,但是作為傳統文化藝術,它始終不能走進更多人的眼中。面對上述問題,隊員們以“傳統美與現代美相結合”為出發點,提出設計出傾向于年輕人喜好的特色產品與品牌logo的新思路,并將通過專業設備,拍攝出一部八都麻繡的宣傳片,從而達到“體驗非遺,愛上非遺,傳承非遺”的目的,以此帶動當地鄉村振興。
在實踐過程中,團隊還發現了承載著八都麻繡記憶的守藝人與展示館。隊員們采訪了八都麻繡省級非遺傳承人王鳳珠奶奶,受姐姐們的影響,她與八都麻繡結緣,一生守一藝,一枚繡花針,已經陪著王鳳珠奶奶走過了48個年頭。另一位傳承人羅奶奶,她則是在傳統手法的基礎上又不斷給予創新,繡出新的作品。而突破傳統,讓麻繡作品由實用性轉向了藝術性,保持更多的美觀,是羅奶奶正在做的事。陳放著許多精美的麻繡品以及古代麻布手工紡織機、手工繞線機的八都麻繡展示館,在給隊員們帶來震撼與視覺沖擊的同時,也讓隊員們感受到八都麻繡跨越千百年與現代相逢。
“非遺八都麻繡在未來會有更多的人去傳承與發展”,是守藝人與隊員們共同的心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