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亚洲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亚洲激情国产,亚洲蜜桃视频,91高清视频在线观看

 

“尋訪壽州窯,走進非遺文化”--壽州窯遺址參觀學習活動調研報告

摘要:本文圍繞壽州窯陶瓷制作技藝的保護、傳承與發展的現狀調查,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及發展的現狀、問題進行了梳理,對比之下提出了初步的對策。
關鍵詞:壽州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發展
指導教師:儲兆晶(安徽理工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團委書記)
團隊成員:陳黎園,何迪迪,李茜,鐘璐,崔凱,韋永成,田發闊,夏超凡,武健
      非物質文化遺產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隨著人類社會現代化、全球化的發展,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存環境普遍惡化。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了人類文化多樣性, 是國家、民族文化話語權的體現, 因此各國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越發受到重視。 為更好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走進淮南本土非遺文化,擴大壽州窯陶瓷文化的影響力,發揮高校文化傳承的社會功能。2022年6月21日,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禮贊中國傳統文化美育專項實踐團赴淮南市大通區上窯鎮上窯村開展“尋訪壽州窯,走進非遺文化”暑期社會實踐活動。學院黨委副書記陳向君,團委書記儲兆晶,復合材料與工程專業教授王靜帶隊前往壽州窯陶瓷研究所和古窯公司進行參觀及學習。在此基礎上,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及發展的現狀、問題進行梳理,提出了相應對策。
一、序言
      中國的科技發展史上,除了“四大發明”熠熠生輝,最引人注目的莫過于瓷器的發明。中國的英文名稱——China(瓷器),就由此而來。瓷器由中國人發明,是舉世公認的一件事。瓷器的發明也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的偉大貢獻。瓷器是由陶器發展而來,早在約8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我國古人就發明了陶器。陶器用黏土制成,除了使用于食器、裝飾上外,陶瓷在科學、技術的發展中亦扮演著重要角色?梢哉f,中華民族發展史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陶瓷發展史,中國人在科學技術上的成果以及對美的追求與塑造,在許多方面都是通過陶瓷制作來體現的,并形成各時代典型的技術與藝術特征。唐朝開始,中國瓷器工藝技術就有了巨大改進,即使用今天的技術標準來衡量,當時的瓷器也是非常優質的藝術品;宋朝時期,瓷器得到蓬勃發展,開始對歐洲及南洋諸國大量輸出;元朝建立之后,景德鎮開始成為中國陶瓷產業中心,其名聲遠揚世界各地;明朝時期,景德鎮陶瓷全世界喜愛,青花瓷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直到今天一直深受人們喜愛;清朝時期,瓷器的數量、質量、品種來說都達極致。造型精美,色彩繽紛,圖案新穎,令人嘆為觀止。周杰倫歌曲青花瓷中傳唱的:”天青色等煙雨,而我在等你“,指的是清代青花瓷中的天青色,很難燒制形成。除非在青瓷出爐的一瞬間,剛好遇到煙雨天氣,釉色才會漸變成夢幻般的天青色。在古代,天氣是無法準確預知的。所以,要燒制一件珍稀的瓷器,對匠人的手工藝要求極高, 而上好的瓷器,只有遇到真正的匠人,方能成為后世絕唱的珍品。
二、關于壽州窯
壽州窯是我國隋唐時期著名的窯場之一, 其窯址地跨古壽、豪兩州, 即今安徽省淮南市及鳳陽縣附近, 是一個從東到西長約80公里延綿不斷的大窯場, 其中以淮南市上窯鎮的窯河、高塘湖沿岸約2公里的地帶最為密集。一般認為, 壽州窯創燒于南朝的陳, 經隋至唐末, 前后延續350年左右。但根據近年來新發現的紀年實物資料認定, 壽州窯的時代下限可擴展至北宋中期, 比原來足足延伸了一百多年。唐代陸羽《茶經》、清朱琰《陶說》、民國權伯化《增補古今瓷器源流考》等文獻典籍皆有記載。
壽州窯不但分布范圍廣泛, 燒制歷史悠久, 而且器物釉色裝飾極富地域特色。它早期以燒造青瓷為主, 到了唐代改燒氧化焰燒成黃釉瓷, 在“南青北白”的制瓷格局中確立了自己的藝術風格和歷史地位。自1960年發現以來, 迄今已有57年, 經過多次田野調查, 陸續在上窯鎮、洞山地區以及鳳陽縣等地發現十余座窯址。1981年9月, 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壽州窯遺址為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國家文物局撥?, 由胡悅謙先生領隊對管家嘴、馬崗、上窯鎮窯址進行試掘, 出土數以萬計的壽州窯瓷器標本。2001年6月國務院公布該遺址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0年壽州窯陶瓷制作技藝被列入安徽省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壽州窯的考古調查、發掘和研究取得了非常大的成績, 研究內容涉及窯址的發現、試掘、時空分布、源流關系、器物特征、產品的生產銷售、窯址間技術的互動交流以及當代壽州窯的現狀與問題、傳承與創新、保護與開發等方面, 從而對壽州窯的古今面貌有了較為清晰的認識和了解。
隋唐時期壽州窯處于發展史上的最好時期。隋代的壽州窯已是比較發達的青瓷之一,產品精工細作。典型時尚器物有龍柄雞首壺、龍柄盤口壺、雙龍柄堆塑青蛙瓶、四系盤口壺、貼塑罐、碗、高足盤、水盂、印花缽、燭臺、瓷燈等十多種,這些器物用于百姓日常生活,或者隨葬用品。隋代壽州窯青瓷一經問世,便以優美的造型深受社會喜愛,產品轉銷到當今的揚州、南京等地。安徽淮河兩岸的居民是壽州窯產品消費的主體。在合肥、蚌埠、阜陽、鳳臺縣、長豐縣、壽縣都出土有隋代壽州窯產品。從以上各地出土的壽州窯瓷器來看,自隋代始,壽州窯生產規模已經不小,產品銷售的地域也不僅僅局限于窯口附近的人們,而是面向全國市場。
唐代壽州窯窯址與日俱增,規模擴大。產品種類豐富,生產有執壺、瓷枕、碗、盞、盂、渣斗、罐、瓶、壺、甕、多足硯、暖硯、獸形鎮、紡輪、筷籠燭臺、龍紋磚、動物俑、人面塤、象形塤、香薰、瓦當等二十多個品種,涵蓋飲食器、盛儲器、酒具、文具、寢具、玩具、建筑用瓷等。瓷器色系豐富,有黃釉、黑釉和絳紅釉三大板塊。
三、壽州窯的制作原料

(一)土質

      萬物有靈性,土也有它的脾性。上窯鎮四周的山區盛產粘土礦,豐富的原料,方便人們制作壽州窯。這類粘土本地俗稱“老土”“拌子泥”。其中,根據其含雜質的多少,還將這些黏土分為硬質黏土,軟質黏土和陶用黏土。而陶用黏土的儲量最多,是壽州窯的主要原料。此外,其含鐵量也較高,為日后唐代用氧化焰燒制出的黃釉瓷提供了重要的原料。其他的制作原料還包括化妝土,石灰石或草木灰。其中瓷土為主要材料。壽州窯早期的胎質細膩堅固,之后由于用料不同及資源減少,導致胎體中含砂多,因此人們發現了化妝土,在施釉前給胎體上一層化妝土可彌補掩蓋其瑕疵。1而石灰石和草木灰被人們發現,可以用來加入釉料中,下降釉的熔融溫度,來彌補瓷釉中較高的氧化鈣含。

(二)燃料

     壽州窯的燃料主要是木柴。在燒制過程中人們對每座窯進行嘗試,加快升溫還是減緩升溫,降低保溫時間還是延長保溫時間。木料充實焚燒后,在窯爐內就構成了不同于外界的空氣氛圍。如果把窯爐封閉死,阻隔了外界空氣,讓其形成低氧環境,形成還原反應,這樣瓷釉中的化學元素就會因還原反應而呈現青、灰等顏色。如果不把窯爐封閉死,讓外界氧氣流入,形成氧化反應,瓷釉中的化學元素就會因氧化反應而呈紅、黃等顏色。然而這樣阻隔氧氣或者釋放氧氣的過程,所燒制出來的器物還是千變萬化的,燒制器物的成敗雖一定程度取決于土、火、柴、窯之間的關系,但制瓷過程的有趣之處就在于燒制中的一些人為不可控的因素,所以燒出來的每一件產品都是獨一無二的。

(三)釉料

      通常陶瓷拉坯成型后,需要上釉入窯燒制,增加它的美觀和質感。釉料的主要成分包含石英、長石、高嶺土等,經過研磨制成釉漿,施在陶坯表面,入窯煅燒。其中含有各種金屬氧化物,燒制是產生化學反應形成不同的顏色,如含鐵較多則易燒成黑色的瓷器;含銅較多則會制出綠色的瓷器。而瓷器的顏色除了釉料不同也和它的燒制方法有關。一開始,壽州窯采用還原焰燒制青瓷,隨后又創新了技法,運用氧化焰燒出黃釉瓷,這些都充分顯現了它的發展歷程以及它獨特的燒制技藝。其中,壽州窯在唐代中后期,還燒出了黑釉和絳紅釉。黑釉的著色劑為氧化鐵,運用氧化焰燒成漆黑色。另外絳紅釉則運用先還原后氧化的不同燒制方法而制成。
(四)瓷器的理化測試研究
      研究結果表明:壽州窯的瓷器為高溫石灰釉, 含氧化鈣 (CaO) 量較高, 著色劑均為氧化鐵 (Fe2O3) , 由于燒造采用還原、氧化和先還原后氧化等不同的氣氛, 釉色形成青、黃、黑與絳紅四大系統, 過燒之處呈現出汁水流動跡和蠟淚痕。胎與釉的氧化鐵 (Fe2O3) 含量都在2%以上, 均有色澤的反應。壽州窯上窯鎮黃釉瓷胎中氧化鋁 (Al2O3) 含量范圍為24%-32%, 而氧化硅 (SiO2) 含量為62%-68%, 屬于高鋁低硅質瓷胎, 它與北方青瓷的瓷胎特點相同。同時將2個樣品做成光薄片與光片進行偏光顯微鏡以及掃描電鏡觀察, 并將樣品從釉至胎按不同層次刮下粉末進行X射線衍射分析, 得到了壽州窯胎、釉與化妝土的微結構。通過一系列樣品的測定, 對壽州窯瓷器的結構和工藝特征有了進一步了解和認識, 為古瓷科學鑒賞提供了佐證, 也為壽州窯的復燒奠定堅實基礎。尹若春、姚政權等在《壽州窯瓷器的測試與初步分析》一文中, 采用能量色散X射線熒光 (EDXRF) 技術和熱膨脹法, 對壽州窯上窯鎮管家嘴和住院部兩處遺址陶瓷樣品進行元素組成和燒成溫度測試分析, 進一步分析了壽州窯瓷器胎、釉的理化特征及形成機理。測溫結果是:管家嘴青釉瓷器的燒成溫度在1200℃以上, 住院部黃釉瓷燒成溫度在1100℃-1200℃左右。
四、壽州窯的燒制技藝

(一)成型

      壽州窯瓷器的制作工藝較簡陋、原始。包括輪制成型和模制成型。有的瓷器也有手工成型。其中以輪制法制作為主,也就是采用旋轉拉坯以及慢輪制坯和修整加工等工序制作完成。拉坯泥首先要得到軟硬適中的泥料。然后進行練泥,用手工鏟泥殺練,充分敲打,再用雙手反復揉壓,把泥料練的均勻一致,不含或少含空氣。然后將練好的泥料放置托盤中間,雙手控制住泥料,隨著托盤的轉動,拉成各種形狀,形成毛坯。過程中可以適當蘸點水,防止其干燥,影響塑形。某些較復雜的器型,主體拉坯完成之后,其把手,蓋子等需要用模制或者純手工制作完成,再用泥漿黏貼上去。

(二)修坯

      等到干到七八成后,再用木質旋削器來修整,觀察坯體是否有高低不平處或一些泥紋,切除多余的地方,修平滑整齊和加工腹部以及足部。

(三)施化妝土

      修好的陶坯,質地較粗糙,有顆粒,這時,取當地的“焦寶石”加工,調和成泥漿,涂在其表面,讓其變得平整光滑,避免坯胎大量吸收釉水或燒裂。施完化妝土后,把陶坯拿到干燥陰涼的地方晾至完全干燥。

(四)刻花

      由于手工制作,成品會外壁、底部等會有一些人們拉坯時手指留下的或擠壓、或按壓的凹凸紋理,同時還有拉坯時借助工具形成的劃痕等肌理。除去這些手工制作留下的紋理之外,人們也運用了各種工具對壽州窯進行裝飾。將刀,鐵簽等各種工具運用刻花,貼花,印花等手法對器物進行裝飾,形成各種花紋。另外,還有一種方法叫漏花印紋,將事先做好的漏花印版放在坯胎表面,施以化妝土,胎上會留下花紋,這時施釉煅燒,就會呈現濃郁的漏花印紋。

(五)燒制

      第一素燒前,依次檢查坯件質量和干燥程度,按品種大小等不同,采用不同的裝爐方式。大部分瓷器用疊式燒法,一些制作較好的器物用匣缽裝好再煅燒,較為粗糙的器具則直接在窯中用明火疊燒。第二除去窯內的潮氣,進行素燒,裝爐時輕放,并放置均勻。溫度一般為750℃-820℃。燒制完成后,等待其冷卻,然后出爐檢驗它們的質量,如是否變形、開裂等。第三進行施釉,壽州窯瓷器采用蘸釉法施釉,待胎坯干后,用蘸釉的技法施釉。把釉缸中的釉漿攪拌均勻,用籮撈取混入釉缸釉漿中的雜質,來保證釉面質量。早期器物一般施到腹部以上,后期施至腹的下部。釉和胎有時會濃淡不一,有時會發生脫落和小開片現象,有時會出現淋釉現象,腹的下部會有蠟淚痕跡。第四燒成,完成素燒的陶器掛釉后,晾一到兩小時之后再入窯。用火由小到大,避免炸裂,逐步加溫,燒制而成。
五、對當代社會價值意義
      中國許多古窯都有自己獨特的風格和成就,唐代壽州窯黃釉瓷器在中國陶瓷發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壽州瓷在釉料類型、紋樣、燒成工藝等方面為中國陶瓷的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目前,在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下,采取了一些措施,以促進壽州窯的改造和生產。壽州窯遺址被認定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壽州窯陶瓷生產工藝被列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同時壽州窯、蕭縣窯和繁昌窯被列為安徽省三大名窯。壽州窯在淮河地區的發展深深地影響了淮河流域百姓的生活方式。壽州窯是當地民窯,瓷器生產所用的瓷土粗糙,價格適中,為中下層消費群體提供了消費和使用的便利,因此它要有很強的實用功能,才能夠被大眾接受,這也是壽州窯的實用價值體現。壽州窯的民窯直到今天依然存在,在今安徽淮南上窯鎮高塘河附近還存在著零散燒制瓷器的工廠,依然為附近的人們提供瓷器產品。文化價值也是壽州窯從古至今都存在的價值,壽州生長在淮河,淮河地區歷來是文化碰撞的交匯點。壽州窯早期燒制的瓷器具有濃郁的北方風格,后吸收南方瓷器的特點,又與當地文化相融合,創燒黃釉瓷,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壽州窯瓷器的種類、造型、裝飾工藝 、燒制技術都包蘊了淮河流域的地理環境、人文自然、傳統習俗的某些要素,壽州窯特有的淮河流域文化內涵對當代瓷器文化藝術的研究具有重要價值。
六、現如今壽州窯面臨的部分問題
1、市場兩級分化,傳承問題嚴重
     當今壽州窯陶瓷藝術市場兩極分化嚴重。由于產品定位的不同,個別工藝美術大師工作室的壽州窯陶瓷作品通常面向高端收藏市場,一般只能在博物館、美術館等地看到,其作品表現出制作精美、工藝精湛、價格高昂的特點。他們擁有自己固定的欣賞人群與購買人群,平民百姓對這一類壽州窯陶瓷接觸較少;而大多數壽州窯陶瓷作品面向低端旅游市場、低端民用陶瓷市場,呈現出產品相對單一、小規模生產、制作設計粗糙、價格較低的特點。當代壽州窯陶瓷產品的兩極分化,使這個行業無法得到良好的傳承,難以持續繁榮發展。同時壽州窯陶瓷在傳承上依然采用傳統師徒制,隨著現代社會關系的變化和對市場經濟的影響,傳統的車間式的工作方式和家庭式的“師徒關系”也發生極大變化,F在的徒弟學習和實踐的時間是有限的,這不利于對傳統技能的理解。當代壽州窯陶瓷傳統工藝美術從業人員、農村社會加工人員以及其他行業人員等從業人員的經濟、社會待遇都相對較低,伴隨傳承人年齡慢慢增大,年輕人又不愿意學習,后備人才出現斷層。如果不解決傳統技藝傳承問題,壽州窯很有可能重蹈隋唐時期歷史的覆轍,再次淡出歷史舞臺。
2、當地資金困難,缺乏系統開發
      淮南地區的藝術環境、藝術氛圍和藝術渲染力較為缺失,與現代市場接軌能力差,難以融入日常大眾的生活。同時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壽州窯陶瓷這樣的傳統手工藝首當其沖受到影響。同時淮南地區政府資金不足,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發展力量有限,使得壽州窯陶瓷傳承發展還處于初級階段,缺乏系統性的保護與開發,受到急功近利思想影響而盲目追求壽州窯陶瓷的批量化生產,簡化壽州窯陶瓷傳統制作工序,使得壽州窯陶瓷技藝含量降低、技藝水平退化,造成了普通人對于壽州窯陶瓷印象變差,把其視為廉價陶瓷工藝品。同時缺乏優秀人才支撐與長期的研發投入,當代壽州窯陶瓷的傳承脆弱且偶然,代際傳播鏈很容易被打破,使得壽州窯陶瓷在當代的傳承發展保護更加困難。
3、工業化對于傳統手工藝的影響
      在當代工業化機械化大規模生產和科學技術發展的沖擊下,壽州窯陶瓷這樣的傳統民間手工藝品,逐漸受到短期利益的驅動,被大批量高效率機械化生產所取代,減少了生產周期,提高了生產效率,但產品同質化趨勢,粗制濫造,制作流程簡化。用現代機器完全代取手工,不僅失去往日手工生產的“匠心”,而且低廉的價格嚴重沖擊傳統壽州窯陶瓷藝術市場,影響壽州窯陶瓷的市場印象。同時伴隨工業化的發展,現代社會中壽州窯陶瓷的實用功能大大降低,裝飾功能更加突出,已不再適應現代生活。人們購買壽州窯陶瓷大多是出于懷舊情緒或裝飾居住空間的目的,其形式、色彩、制作工藝已落后于時代不再符合現代人的審美標準,使得壽州窯陶瓷在當代傳承發展舉步維艱。
4、產業規模小且布局分散。

沒有量的積累很難實現質的轉變。據筆者掌握的材料, 淮南市從事壽州窯制作的企業、工作室總計不超過5家, 而且都是小作坊的生產模式, 固定從業人員不到五十人。除此之外, 這幾家單位分別位于淮南市上窯鎮、田家庵區、八公山區等, 相隔十幾公里甚至幾十公里, 進一步稀釋了壽州窯的文化存在感和產業競爭力。

七、壽州窯陶瓷技藝的傳承創新研究

      近年來, 隨著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觀念的普及, 各級政府、專家學者、普通百姓、新聞媒體等都對壽州窯陶瓷文化的傳承與保護給予了更多關注, 尤其是在2010年壽州窯陶瓷制作技藝被列入安徽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以后。這體現在理論的研究和技藝的保護兩個層面:理論研究主要圍繞著壽州窯目前存在問題以及如何解決而展開,  壽州窯產品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品種單一、題材過于陳舊, 材料和功能缺乏創新, 提出地方政府要加強宣傳和保護, 產品開發要結合市場需求, 融合徽文化和淮南當地文化進行設計的解決思路。針對壽州窯目前的現狀及問題, 保護傳承人是保護之首, 后繼人才的培養是當務之急, 創新發展是必由之路。從生產性保護視角來探討壽州窯文化, 非遺傳承人的保護與產業化并不矛盾, 關鍵是要充分調動民間力量、運用市場規律, 在生產保護中實現可持續發展。陳靜在《界首彩陶與壽州窯陶瓷制作技藝的生產性保護方式對比》一文中, 通過比較兩者現行的保護措施與實施效果, 有許多相似之處, 但是由于各自的地理環境、人文生態存在較大的差異, 他們在宣傳方式、傳承人的選擇與保護、與高校等機構的合作、銷售模式及渠道、創新等方面存在著區別, 應取長補短, 共同發展。而在技藝的傳承與保護方面, 壽州窯創意研發基地項目已被淮南市政府列入《淮南市文化產業發展規劃 (2012-2020) 》, 作為重點文化產業品牌進行打造。對壽州窯復燒和發展做出重要貢獻的有:崔懷倫和沈德亮兩位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 崔懷倫先生成立淮南市壽州窯研究所, 致力于壽州窯古瓷在當代的傳承、保護、開發, 沈德亮依托天寶雙遺文化園項目進行壽州窯陶瓷手工技藝的發掘和傳承。與此同時, 一些民間力量和高校學者也在踐行壽州窯陶瓷技藝的傳承與創新。
  • 啟示與思考

(一)重視人才的培養和儲備

      在對傳統工藝的保護與發展中,人才是第一要素。當前,許多傳統工藝因不適應不斷變化的消費需求,市場前景堪憂,造成老一輩傳承人生活較為困難,在社會上得不到充分的尊重。再加上許多傳統工藝是體力活,耗時費力且收益周期長,因此許多年輕人學藝意愿不強,導致繼承人來源減少,出現繼承人短缺局面。壽州窯在傳統工藝保護中首重人才,通過保障傳承人和繼承人的基本生存需求,解決實際困難,為傳統工藝的長遠發展奠定基礎。因此,在其他傳統工藝的保護中可靈活借鑒這些經驗,通過制定完善的生活保障措施解決傳承人生活困難問題,使其能沉心于傳統工藝的教學、研究、創新。通過政府、企業、學校三方協力、產教融合,打通從學習到就業的渠道,解決繼承人學藝的后顧之憂,擴大學藝生源。

(二)加大對傳統工藝的宣傳力度

      以往傳統工藝從業者深信“酒香不怕巷子深”,堅信只要保證自身產品的品質,就會得到社會認可,F代社會生產力水平大幅提升,同類產品擁有眾多替代品,如不進行有效宣傳,消費者很難對其有較多了解,再加上人們生活節奏加快,工作壓力加大,消費者很少能靜下心去了解某一產品。因此弘揚傳統工藝需要加大宣傳力度。當前5G、物聯網等技術已經成熟,這為宣傳工作提供了新途徑。比如,某知名網紅博主在其制作美食的過程中,通過視頻形式為觀眾直觀形象地展示了某一傳統工藝品制作過程,吸引了大量粉絲,使該工藝品短時間脫銷。由此可見,通過現在互聯網和短視頻平臺,采取獨特的視角、有趣的描述語言、有創意的剪輯手法進行產品的宣傳普及,會取得顯著效果。

(三)走傳統工藝創新發展之路

      傳統工藝類文化遺產想要實現保護和發展,就必須以市場為導向,進而實現行業的整體復興。首先,應進行自身產品定位,明確經濟實用類、觀賞類、古董收藏類等不同定位;其次,要明確目標市場,聚焦受眾群體;最后,對整個行業進行整頓,保護原創,抵制假冒偽劣。只有整個行業復興,才能形成良性的市場競爭,促進傳統工藝技術的創新和研發。
總結
      不管時代如何變換,不變的始終是人民對物質文化的需求。傳統工藝作為優秀的傳統文化之一,不應湮沒在歷史的故紙堆里。當前,我們應以積極的心態,利用各種現代科學技術手段,迎合市場需求,重視人才培養,進行傳統工藝動態保護,使其重新煥發活力并在現輝煌。
參考文獻
[1]陶治強.壽州窯盛極而衰的歷史因素考察[J],中國陶瓷工業,2021-10,P1
[2]鄭晴晴;高峰.受周瑤不同時期的瓷器特點及社會價值[J],皖西學院學報,2020-06
[3]高峰;周穩.探析當代社會環境下壽州窯陶瓷發展困境及傳承保護[J],山東工藝美術學院學報,2020-12
[4]王佩珊.壽州窯的燒制記憶與保護傳承研究[J],藝術品鑒,2020-02
[5]周光云.壽州窯研究述評[J],阜陽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03)
[6]臺芳.從壽州窯看傳統工藝的保護與創新[J],書畫世界,2022-06
 
時間:2022-09-03 作者:陳黎園 來源:安徽理工大學材料學院 關注:
  • 西農三下鄉:陜北草地資源與水土流失調研
  • 種畜結合,牛轉乾坤
  • 種畜結合,牛轉乾坤
  • 為了解鄉村產業振興現狀,助力鄉村產業振興,8月6日至16日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草業與草原學院赴寧夏固原草地資源可持續性管理調研
  • 09-03
  • 感悟收獲
  • 共同富裕作為國家的重要課題,在十四大來臨之際顯得尤為重要,如果能從浙江共同富裕得到啟示,進而向全國各省推進,會有重要意義。
  • 09-03
  • 邁出共同富裕新篇章
  • 為期六天的圍繞“探尋浙江省創新發展推動共同富!钡氖钇诖髮W生三下鄉活動中,我所在的團體通過實地考察、走訪調研等形式,追尋習近平
  • 09-03
  • 浙江之行
  • 浙江之行
  • 2022年7月,我參加了合肥工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工程學院暑期“三下鄉”實踐活動,跟隨隊長追尋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省的考察路線
  • 09-03
投稿流程投稿須知常見問題積分充值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中山市| 靖宇县| 宁城县| 扬州市| 芦溪县| 苏尼特右旗| 泾川县| 广汉市| 吉水县| 鸡东县| 青河县| 喀喇沁旗| 红原县| 云安县| 荣成市| 丰镇市| 霍邱县| 鸡泽县| 莒南县| 卫辉市| 西峡县| 罗平县| 泰顺县| 宁武县| 昌图县| 社会| 汶川县| 西青区| 青河县| 柏乡县| 司法| 抚顺县| 乌兰察布市| 兴仁县| 宁国市| 自治县| 冷水江市| 遵义县| 定西市| 筠连县| 榆树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