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鄧方威)為響應黨中央“奮進新時代,爭做新青年”的號召,湖北第二師范學院藝術學院赴武漢市青山區白玉山中學志愿服務隊,于7月5日下午在白玉山中學開展藝術支教活動,本次課程以“我有一個藝術夢”為主題,開展了水彩靜物理論實踐、繪板實踐、手工實踐課等課程。此次活動不僅為豐富了孩子們的暑假生活、激發了孩子們對藝術的興趣,同時,也弘揚了民族藝術文化,增強了文化自信與文化認同感。
培養興趣愛好,為孩子打開藝術之門首先,志愿者們為孩子們展示了一些優秀的畫作,既包括中國傳統的國畫,也有借鑒了西方繪畫技巧的現代畫作。“老師,什么是藝術呀?”“藝術,就是借助一些手段或媒介,塑造形象……”
這段對話發生在第一堂課,想讓孩子們愛上繪畫,首先就要明確繪畫藝術的概念,以藝術的概念、特點、來源等一系列理論為切入點,志愿者們旁征博引,引經據典,深入淺出的為孩子們上了一節繪聲繪色的藝術先導課,課堂上孩子們反響熱烈,和志愿者們積極互動,一起體驗藝術之美,孩子們開心的表示以后想更深入的學習藝術。
圖為志愿者正在為孩子們上繪畫先導課。通訊員 萬思如 攝
纏花非遺,生生不息從白居易《長恨歌》中的“云鬢半偏新睡覺,花冠不整下堂來”,到歐陽修的《洛陽牡丹記》中描寫的“洛陽之俗,大抵好花。春時城中無貴賤皆插花,雖負擔者亦然。”都記載著古人喜愛頭戴簪花的習慣,而簪花就是纏花,是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為弘揚并傳承中華傳統文化,志愿者將非遺纏花帶入了課堂。
實踐為上,理論先行。志愿者們向孩子們展示了一些他們所制作的手工纏花作品,并以此為例向孩子們講解了纏花的前世今生。纏花分為制作模板,劈絲,纏線,綁簪等四大步驟,志愿者團隊步步深入為同學們講解和演示纏花技巧和方法,并提醒孩子們使用手工安全剪刀,出特殊情況要及時尋求志愿者們的幫助。
理論指導講解完畢后,孩子們都躍躍欲試,但是在實際操作中出現了一些偏差,但失敗乃成功之母,在志愿者的幫助下都找到了其訣竅,后續孩子們互幫互助,制作出了自己滿意的作品并集體展示,孩子們成就感滿滿,對手工藝術的興趣更加高漲。
圖為志愿者正在幫助學生做手工。通訊員 萬思如 攝
童心向黨,薪火相傳思想教育要從娃娃抓起,加強思想道德建設,在孩子們心中埋下愛國愛黨的信念。為人師表,志愿者團隊有義務有責任去引導未成年人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重溫紅色記憶,賡續紅色血脈,是這一代人的使命。為此,志愿者召開了“童心向黨,薪火相傳”主題班會。會上志愿者問道:“同學們,你們心中的黨是什么樣子的?”孩子們的回答令人動容“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我想唱一首山歌給黨聽!”孩子們的回答鏗鏘有力,又誠摯無比。
志愿者講道:“中國共產黨一切為了人民,帶領著人民走向了和平,走向了幸福。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我們要吃水不忘挖井人,不要忘記了為祖國解放而犧牲的烈士,也不要忘記黨的歷史,我們要永遠聽黨話,跟黨走。”孩子們紛紛鼓掌。希望祖國的花朵們能常懷一顆感恩祖國感恩黨的心,努力成長為祖國的棟梁!
圖為學生正在向志愿者回答“你心目中的黨”。通訊員 萬思如 攝
一路相伴,互相成長這一程中學習收獲知識的不僅是孩子們,志愿者們也成長了很多:怎樣將理論知識結合到教學中去?怎樣將課上的生動有趣,抓住孩子們的注意力?
志愿者們因材施教,綜合考量孩子們的學習能力,在教學過程中不斷改進。課后,他們團隊協作,一起交流教學經驗,互相探討課件教案,集思廣益,為了能上好一堂課。
《師說》有言“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上課不是目的,但是上好一節課是志愿者們一直所追求的,更是希望孩子們能養成獨立思考、學習的能力。
這個七月,湖北第二師范學院藝術學院服務隊的各位志愿者與孩子們邂逅,愿他們能持藝術之翼,秉熱愛之心,飛向更廣闊的天地,為祖國繪制更瑰麗的藍圖!
也祝愿各位志愿者能不忘初心,成為學高為師、身正為范的優秀師范生,未來為祖國的教育事業貢獻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