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處努魯爾虎山脈北麓,大黑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腹地的貝子府鎮,依山傍水,樹木叢生,百草豐茂。藏青色的群山起伏,無邊無際地延伸著。二十幾年的生態建設使這里山青、水秀、水肥,實現了“水不出山,土不出川”。為當地農業發展提供了優越的自然條件。但曾經落后的生產方式并沒有讓村民們富起來,直到“他”的出現,終于結束了村民們靠天吃飯的窘境。

晨光熹微,汔可小康調研團慕名而來,到了“他”的工作地點。他叫萬春峰,是鎮上的“名人”。人如其名,他將致富的春風吹進貝子府鎮的每家每戶。
“空山一雨山溜急,漂流桂子松花汁;土膏松暖都滲入,蒸出蕈花團戢戢……”南宋詩人楊萬里在《蕈子》中將雨后松林中紅蘑的蓬勃長勢、村人在林下忙于采拾的勞動場景以及紅蘑的美味描寫得繪聲繪色,跨越歷史的長河,此詩也成為如今敖漢旗貝子府鎮人的生動寫照。朵朵蘑菇變成的朵朵“致富花”,成為了萬春峰的朝陽企業,助力了當地脫貧攻堅。貝子府這座野山菌小鎮的悄然崛起,也讓萬春峰成為了貝子府鎮家喻戶曉的“蘑菇大王”。
談起香菇產業,萬春峰有著難以言喻的情感。“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昔禹之治水,鑿龍門,決大河而放之海。方其功之未成也,蓋亦有潰冒沖突可畏之患;惟能前知其當然,事至不懼,而徐為之圖,是以得至于成功。”萬春峰正是有這樣堅韌不拔的精神,鍥而不舍的態度,才造就了現在的成功。創業之路始于2017年,萬春峰數次外出考察、調研、論證,尋找適合本地實際的脫貧富民之路。最終,根據貝子府鎮地處大黑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腹地、盛產野山菌、勞動力多的實際,依托資源優勢、生態優勢、區位優勢和勞動力優勢,采取“公司+合作社+農戶”的經營模式,瞄準食用菌產業,向著脫貧致富的目標進發。

“小蘑菇”漂洋過海奔向了世界,這讓公司創始人萬春峰感慨萬千,曾經生長于山野間名不見經傳的朵朵小蘑菇變成帶領鄉親們奔小康、促振興的“致富花”,其間飽含了萬春峰無盡的辛酸和辛苦,伴隨著他的“蘑菇王國”壯大成長的還有他那與日俱深的赤子情懷。從2010年起,還是一名打工人的萬春峰每年都拿出3~5萬元用來救助貧困戶。談到花了多少錢?救助過多少人?萬春峰表示記不清了。每逢春節、中秋、端午等傳統節日,村里年邁體弱的鄉親們總會如期收到他送來的米面糧油。
關于如何帶領村民脫貧致富的問題,萬春峰表示“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他的扶貧理念正是如此。為了帶領更多人脫貧致富,他盡自己所能、自己所識、自己所學,全部都傳授給當地農民,自己富不如大家富是他不變的初心。隨著萬家菌業的規模逐漸擴大,得到萬春峰幫助的貧因戶也越來越多,心系鄉親父老的他仍在不斷地探索菌類產業鏈創新。工作之余他還是貧困戶家庭的“座上賓”,鼓勵村民加入食用菌種植產業項目,提供種苗,設備、技術等各種支持,攜手碧桂園集團探索出一條“頭雁”引領,扶貧產業園搭“脫貧臺”,村民唱“致富戲”的共贏之路。
朵朵香菇,濃濃鄉情。萬春峰時刻告誡自己莫要辜負這片熱土,莫要辜負鄉親們給予的信賴,鄉親們滿意的笑容是他前進的動力。談及未來計劃時,萬春峰的回答令人驚訝,他早已給自己定下了十年目標,“希望2030年之前把萬家菌業打造成當地龍頭企業,成為北方最大的食用菌生產加工基地、產品集散地,助力貝子府鎮建成絢麗的野山菌特色小鎮,幫助更多的貧困戶走上致富之路。”
談話間不知不覺來到了產業基地,映入眼簾的是一排排整齊劃一的大棚,仿佛在強調鄉村振興正在井然有序地進行著。來到大棚里,我被眼前的景象驚呆了,環顧那醉⼈的蘑菇竟是⼀⽚接著⼀⽚,⼀簇簇,⼀籠籠,⼀⽚更⽐⼀⽚鮮嫩、油亮。村民們正在馬不停蹄地采摘著誘人的蘑菇,叉棍⼉輕巧地挑起⼀簇簇香菇,向后⼀甩,⼀道完美的弧線,蘑菇落在了簍⾥。看著他們敏捷的動作,我仿佛在欣賞⼀⾸詩,在感受⼀幅畫,在聆聽⼀⽀歌,腦子里想的只有收獲與美好。
走出大棚,寬闊蔚藍的天空下,此時正掛著一輪殷紅的圓日,陽光暖暖地打在身上,映在萬春峰的笑容里,柔光輕輕的灑滿大地,照射著齊整如一的“菌菇守護棚”,泛出璀璨的光芒。我靜靜的站在一邊,享受這里的安逸,看見萬春峰堅定的眼神,我仿佛看到了貝子府鎮的明天,如同今日的晨曦一般,燦爛如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