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溯往昔崢嶸,尋覓青年初心
追溯往昔崢嶸,尋覓青年初心
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是促進大學生素質教育,加強和改進青年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引導學生健康成長和成才的重要舉措,是學生接觸社會、了解社會、服務社會,培養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的重要途徑。社會實踐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個重要環節,對于促進大學生了解社會、了解國情、增長才干、奉獻社會、培養品格、增強社會責任感具有重要作用。新中國的建立來之不易,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人民取得了史無前例的民族大解放,人民從此翻身做主,中國從此走上了富強之路。為宏揚愛國主義情懷,體現當代大學生的政治情操,我參加了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感受偉人豪情壯志,感受當年紅軍生活的艱苦,感知新中國的來之不易。
梁家河,這個陜北不起眼的小村,近幾年卻“聲譽漸隆”——“習近平下鄉的地方”“習近平當大隊書記的地方”。梁家河,一個“普通”的中國版圖上難以找到的黃土山溝,近年來卻漸漸進入人們的視野。在梁家河參觀期間,我看到了習近平總書記當年插隊時住過的窯洞、土炕和修建的陜西省第一口沼氣池、知青淤地壩等地,并在梁家河村委會院內認真聆聽了講解老師繪聲繪色的解說,了解梁家河村的村史,包括村子的過去生活狀態、現在的發展狀況以及將來的發展規劃,還仔細閱讀了習近平總書記給梁家河村民的回信。 鮮為人知的是,青年習近平也經歷了“兩進梁家河”的過程。“一進梁家河”就是大家熟知的1969年1月初進梁家河,雖說是遠離了政治漩渦的中心,可“池魚入海”帶來了內心放飛的短暫自由快樂之后,習近平也經歷了“適應期”——城鄉生活的巨大差異以及對群眾的不熟悉,讓“習近平坦言他當了一次‘逃兵’”,幾個月后請假返京。因為沒有北京戶口被“公安將他當作‘倒流’人口抓了起來”,讓他徹底斷絕了回京的念頭,這才“二進梁家河”。這一次,青年習近平成長了、成熟了,安下心來扎根梁家河,逐步獲得了梁家河村民的完全信任。
1973年,習近平有機會重返校園讀書,但因“黑幫子弟”身份被清華大學拒絕,只能去讀延安師范大學。換作平常人,或許也就接受了命運的安排——因為再不濟,這也畢竟是一所正規大學。然而習近平或許天生有一股不服輸的勁兒,果斷放棄并于1975年再次報考清華,最終如愿以償。
古人云:艱難困苦,玉汝于成。對青年習近平而言,梁家河就是一所學校,教給了習近平克服困難的信心與決心。正如后來習近平所言:“(梁家河)的艱苦生活對我的鍛煉很大……一個人要有一股氣,遇到任何事情都有挑戰的勇氣,什么事都不信邪,就能處變不驚、知難而進。”
梁家河,一個普普通通的小山村,曾經是筑夢的地方,如今是夢想成真的地方。梁家河的發展一刻也沒有停息。大家做規劃,搞建設,聚人心,興產業,變化一天一個樣,過上了祖祖輩輩夢想的生活。梁家河變了,一條柏油馬路從文安驛鎮出發,穿過村子,一直修到了木軍塬上。小河流水潺潺,仿佛歡快的歌聲。整潔的農家小院在綠樹叢中伸出瓦房一角,構成了一幅美麗的畫卷,讓人流連……梁家河人變了,每天面對全國各地的游人旅客,他們也主動學起了普通話,連老太太都要跟著學,怕有人問路聽不懂。鎮里還給村上派來了駐村的青年大學生,擔任村上的英語翻譯,主動向外國游客介紹梁家河的發展變化。
梁家河是初心的發源地,“梁家河是有大學問的”,梁家河是中國夢形成的地方。回顧青年習近平在梁家河的七年歲月,對比梁家河的今昔變化,站在新的歷史方位,人們時時感受到,梁家河這個坐落在陜西北部的小村莊,深深包含著為民造福的初心、追求真理的精神、埋頭苦干的作風、攻堅克難的意志,成為每個懷揣夢想、甘于奉獻的青年人的向往之地,更是無數牢記使命、砥礪前行的共產黨人的精神高地。
大學生暑假“三下鄉”社會實踐是廣大青年學生上好與現實相結合的“大思政課”,每一次切身的體驗與近距離的接觸,都在引導和幫助青年學子深入學習感悟新時代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取得的偉大成就,傳承優秀中華民族精神和堅定偉大理想信念,從而在今后的工作學習中不忘初心、踔厲奮發、篤行不怠、砥礪前行,在新時代新征程中留下青春奮斗的鮮明印記,在為國家富強、民族復興奮斗的道路上追尋信仰之光,擔青年之責,圓中國之夢!
時間:2022-08-27 作者:李嘉慶 來源:網上查詢 關注:
- 賞理塘之韻享書中之樂
-  根據學校有關“三下鄉”的相關文件,組建團隊,根據成員的能力,以及國家規定,確定項目主題:推進全民閱讀,為推動鄉鎮圖書館建
- 08-27
- 接力百年 再凝青春創魂
- 2022年7月25日到7月28日,南京審計大學澤園書院“團心澤粵 穗筑韶光”實踐團隊以建團起始地亦改革開放前沿陣地廣州為立足點,開展豐
- 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