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安徽理工大學“薪火計劃”非遺文化調研團深入安徽省界首市,圍繞界首彩陶的歷史傳承與現代創新展開深度實踐。團隊通過走訪界首彩陶館、界首博物館,對話非遺傳承人,體驗傳統技藝,并完成美育實踐基地掛牌,以青年視角探尋國家級非遺在新時代的破局路徑。
一、歷史遺存:從生活器物到文化符號的千年沉淀
在界首彩陶館的民用陶器展區,銹跡斑斑的陶制鼓風機與口沿磨損的陶盆陶罐,構成了一部鮮活的民間生活史。這些來自周邊村落農戶的老物件,以器物特有的滄桑感,印證著界首彩陶“從生活中來”的本源屬性。當非遺傳承人邢淑芹老師講述這些陶器曾作為日常必需品的輝煌過往時,展柜里的文物不再是冰冷的展品,而是連接著皖北農耕文明的時光紐帶。
圖為邢淑芹老師和她的弟子為彩陶刻畫圖案。田澤坤攝
在“王京勝非遺工作室”與“閆玉敏非遺工作室”,《十二樂俑》以夸張造型與流動釉色重現盛唐氣象,人物衣袂的藍綠釉彩在燈光下泛著金屬光澤,宛如凝固的樂舞詩篇;《水月觀音》則以細膩刀刻技法,將宗教造像的衣褶層次感演繹得淋漓盡致。尤其值得關注的是《江淮母親》雕像——閆玉敏為還原皖北女性神態,走訪二十余位老人的創作歷程,揭示了界首彩陶作為“文化載體”的深層價值:它不僅是工藝技術的呈現,更是地域精神的具象化表達。
圖為邢淑芹老師為團隊成員講解閆玉敏創作的《江淮母親》。李心妍攝
二、技藝傳承:在指尖溫度中堅守匠人匠心
制陶工坊內,拉坯工序成為傳統技藝的活態課堂。制陶大師盧老師演示的“三穩”心法——手穩、眼穩、心穩,讓調研團成員在陶泥坍塌與重塑的實踐中,體悟到傳統工藝對身心專注力的極致要求。當拇指與食指按壓陶泥的瞬間,千年傳承的制陶技藝在現代指尖下獲得短暫共鳴。
刻畫環節更顯匠人功底。團隊將“薪火計劃”會徽拓印至陶坯時,盧老師強調的“一刀一刀刻出來”“每道線條一氣呵成”,道破了傳統“刀馬人”紋飾背后的工藝哲學。這種對細節的極致追求,在界首博物館的歷史展品中得到印證:宋代花鳥紋陶罐的簡潔線條、清代《三國演義》人物罐的情節濃縮、革命時期紅色標語陶壺的文字力量,無不彰顯著彩陶技藝與時代精神的深度耦合。講解員桂老師所言“與時代同頻”,正是界首彩陶穿越千年而生命力不減的核心密碼。
圖為盧老師指導團隊成員嘗試拉坯工序。田澤坤攝
三、創新破局:當非遺遇上青年創造力
面對“核心匠人不足50人、平均年齡超60歲”的傳承困境,邢淑芹將破局希望寄予青年:“年輕人的審美和技術敏感度,是非遺破圈的關鍵。”這種判斷在創新實踐中得到驗證——中原十三窯展覽館內,邢淑芹的作品以傳統陶罐為載體,裝飾抽象幾何圖案與界首老街現代剪影,實現了傳統器型與當代審美的有機融合。
在界首市文化活動中心,“非遺跨界”實踐展現了更廣闊的創新圖景。剪紙傳承人劉老師將剪紙紋樣拓印至陶坯,燒制后形成的鏤空層次效果,打破了工藝門類的界限。調研團成員參與的“非遺共生”主題創作,將剪紙刻于陶盤邊緣,直觀詮釋了多元非遺技藝的共生可能。而安徽理工大學美育實踐基地的掛牌,則為這種創新提供了制度化保障,搭建起高校與非遺傳承的常態化合作平臺。
圖為安徽理工大學美育實踐基地掛牌儀式。李心妍攝
四、薪火永續:在守正與創新中重構非遺生命力
從展館文物到工坊技藝,從歷史傳承到當代創新,界首彩陶的實踐揭示了非遺保護的雙向邏輯:對“刀馬人”紋飾、拉坯“三穩”等傳統技藝的堅守,構成了文化認同的根基;而與現代審美、跨界工藝的融合,則為非遺注入了時代活力。正如調研團成員在實踐中認識到的:非遺的生命力,既在于對“本源”的守護,更在于對“流變”的接納。
安徽理工大學“薪火計劃”的價值,正在于以青年視角搭建起傳統與現代的橋梁。當美育實踐基地的牌匾懸掛在文化活動中心,它不僅是一個符號,更是一種承諾——承諾將高校的智力資源、青年的創新思維持續注入界首彩陶的傳承脈絡,讓這門千年技藝在時代浪潮中既保持文化根性,又煥發新生機。這種“守正創新”的實踐路徑,或許正是破解非遺傳承困境的普適性方案。
通訊員李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