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6日下午,一支社會實踐團隊走進鄭州博物館,以現場講解為紐帶,為參觀者解碼文物背后的歷史脈絡與文化細節,助力公眾深化對館藏文物的認知。
午后的鄭州博物館,玻璃穹頂濾下的光線為展廳添了幾分靜謐。身著綠色志愿馬甲的團隊成員分散開來,成為當日館內流動的文化解說員。為了這場宣講,團隊早在一周前便開啟籌備:分工查閱鄭州博物館的文物檔案,梳理每件文物的背景故事,甚至提前兩天到館內踩點,標記出講解重點區域。成員們明白,要讓文物活起來,講解既要有專業度,更要接地氣。
在書畫展廳,隊員代文豪站在一幅清代書法立軸前,手指輕輕點過字跡:“您看這字的筆鋒,像不像顏體的渾厚?但轉折處又藏著作者獨創的靈動——他可是當年鄭州當地的文人,把對家鄉的情感都融進筆墨里了。”幾位游客湊得更近,有人輕聲感慨:“原來書法里還藏著這么多故事。”不遠處,隊員代文豪正圍繞一幅山水畫作講解,從“高遠法”的構圖技巧,談到清代文人“寄情山水”的審美風尚,身旁的老年游客不時點頭,手機鏡頭默默記錄著講解要點。

圖1:社會實踐團隊成員在鄭州博物館書法展廳前合影。武常盛供圖
轉過回廊,石刻造像展廳的燈光柔和灑落,千年佛像在陰影里更顯莊嚴。團隊成員代俊輝背著黑色背包,正為一群年輕參觀者剖析造像細節:“這尊唐代菩薩像的瓔珞紋飾,每一道紋路都藏著工藝密碼;您再看衣褶雕刻,既寫實又帶著藝術夸張,就像在講一段凝固的舞蹈。”人群中,一位大學生突然舉手:“這些造像當年是怎么躲過戰亂保存下來的?”代俊輝稍作停頓,笑著解釋:“它們有的是歷代寺廟傳承,有的是考古隊從地下喚醒的,就像咱們今天相遇,也是一場跨越時空的喚醒呢。”回答里既有史實,又帶著溫度,讓提問者忍不住鼓掌。

圖2:團隊成員代俊輝為參觀者講解石刻造像文物。武常盛供圖
展廳角落,隊員邵一鳴遇到了特別的聽眾:一位母親抱著學齡前女兒,孩子睜著大眼睛盯著佛像。邵一鳴索性蹲下來,用更生動的語調說:“你看菩薩的手勢,像不像在和你打招呼?她背后的山洞里,還藏著好多小伙伴呢!”孩子突然伸手摸向玻璃展柜,母親剛要制止,邵一鳴卻溫和補充:“這些‘石頭朋友’很珍貴,我們要輕輕看、靜靜聽,它們才會把故事說給我們聽呀。”孩子似懂非懂地點頭,母親也露出會心的笑。
在“妙相藝境”展廳外的合影里,團隊成員們臉上的疲憊難掩興奮,此前他們剛合力解答了一位外國游客的疑問,借助翻譯軟件和手勢,把佛像的文化寓意講得清清楚楚。而在城市變遷展區,當老照片里的鐵軌與現代鄭州的脈絡重疊,隊員劉雨帆指著照片說:“這些鐵軌不僅是交通線,更是鄭州崛起的密碼本,就像博物院里的文物,都是城市記憶的拼圖碎片。”幾位本地參觀者聽得專注,有人小聲說:“原來家鄉的歷史藏在這么多細節里。”


圖3:團隊在鄭州博物館“妙相藝境”展廳外合影。武常盛供圖

圖4:團隊成員在鄭州城市變遷展區合影。武常盛供圖
講解中,團隊也有“小插曲”:遇到一件冷門文物,隊員廖健輝一時卡殼,他坦誠地說:“這個知識點我回去補補課,下次一定講清楚!”沒想到,游客們不僅沒失望,反而鼓勵:“你們做的事很有意義,我們也跟著學呢。”這種雙向的真誠,讓宣講多了幾分溫暖。
暮色漸濃時,團隊成員們聚在出口處,復盤當日的講解。有人發現,不少參觀者聽完講解后,會主動繞回文物前再看一眼,這或許就是他們此行的意義:不是灌輸知識,而是點燃好奇,讓文物與公眾之間,多了一條理解的紐帶。
(通訊員武常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