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歲月長河中汲取奮進力量——安徽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赴蕪湖市烈士紀念館紅色研學活動
為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弘揚愛國主義精神,緬懷英雄先烈,厚植青年學子愛國情懷。2025年7月6日下午,安徽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全心全益赴蕪湖市沿河小區幼兒園“五彩樂迪”本科生社會實踐團隊在蕪湖市烈士紀念館開展了“銘記歷史,傳承精神”紅色研學活動。團隊全體成員懷揣著對歷史的敬畏和對先烈的崇敬,踏上了這場精神洗禮之旅。
活動伊始,社會實踐團隊隊長陳焱進行了發言。她強調,此次研學活動絕非簡單的參觀游覽,而是一次穿越時空的深情回望,一堂鮮活生動的愛國主義教育課,更是一場觸及靈魂的精神洗禮。她要求全體成員務必遵守紀律、注意安全,以高度的責任感和飽滿的熱情投入其中,深刻感悟革命先烈的崇高理想與堅定信念。
隨后,團隊成員進入依次參觀各個展廳,重點參觀了第二展廳(全國抗日戰爭時期),展廳內陳列的大量珍貴歷史文物、翔實的圖片資料以及震撼人心的影像記錄,生動再現了抗日戰爭時期,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蕪湖人民同仇敵愾、浴血奮戰,英勇抗擊日本侵略者的壯闊歷史畫卷。紀念館展廳特別展示了蕪湖黨組織在抗戰時期的活動軌跡:從秘密發動群眾建立抗日根據地,到組織“工抗會”“農抗會”凝聚力量,再到帶領游擊隊開展敵后游擊戰。一面復刻的黨旗旁,陳列著黨員入黨時的誓詞手稿,泛黃的紙頁上,“為民族解放奮斗到底”的字跡依然遒勁。一幅幅照片定格了烽火歲月,一件件文物訴說著不屈抗爭,一段段文字記載著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隊員們神情專注,細細觀看,深刻體悟到革命先烈們為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所展現出的視死如歸的堅定信念和百折不撓的頑強斗志,以及他們所付出的巨大犧牲和作出的卓越貢獻。
在心得分享環節,團隊成員代表張佳怡說道最為讓她觸動的,當屬那一份殘缺的《蕪湖抗日游擊大隊作戰日志》殘頁。“上面記錄著1941年某次伏擊戰的細節:敵眾我寡,彈藥將盡,隊員王姓戰士拉響手榴彈與敵同歸于盡……”她的話語雖輕,卻如同重錘敲擊在每一個人的心上。寥寥數語,卻讓人瞬間理解了什么是寸土不讓,什么是用生命捍衛家園的壯烈。
那一頁發黃的紙張,雖已殘缺不全,卻承載著厚重的歷史與無盡的悲壯。在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蕪湖抗日游擊大隊的戰士們面對著裝備精良、人數眾多的敵人,沒有絲毫退縮。他們深知,腳下的每一寸土地,都是祖國的山河,都是他們用生命守護的家園。當彈藥將盡,形勢危急之時,王姓戰士毅然決然地拉響了手榴彈,與敵人同歸于盡。那一刻,他用自己的生命詮釋了什么是英勇無畏,什么是舍生取義。他的身影在歷史的長河中定格,成為了一座不朽的豐碑,激勵著后人不斷前行。
團隊成員代表高飛同學也分享了自己的感悟。她站在先烈們曾經戰斗過的地方,腳下是曾經灑滿熱血的土地,眼前是先烈們留下的遺物。那些斑駁的槍械、破舊的軍裝,每一件都仿佛在訴說著那段艱苦卓絕的歲月。她凝視著這些遺物,內心被深深震撼。她深刻感受到今天的和平安寧來之不易,是先烈們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她說道:“雖然我們生活在和平年代,但革命精神依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新時代的青年們,同樣需要不畏艱難、敢于斗爭的精神。”在新時代的征程中,新時代的青年們面臨著各種各樣的挑戰。無論是科技創新的前沿陣地,還是社會發展的各個領域,都需要廣大青年一代以頑強的毅力和堅定的信念去拼搏。
張佳怡和高飛同學的分享,如同兩顆璀璨的星辰,在團隊成員們的心中閃耀。她們的感悟讓每一個人更加深刻地認識到,歷史是發展的根,革命精神更是發展的魂。青年一代不能忘記過去,更要珍惜現在,更要為未來而奮斗。在新時代的浪潮中,青年一代更要傳承先烈們的遺志,用實際行動書寫好屬于新一代人的輝煌篇章。
活動尾聲,全體成員在紀念館前莊重合影,用鏡頭定格下這堂特殊而深刻的“行走的思政課”的珍貴瞬間。陽光下的青春面龐與承載著厚重歷史的紀念館交相輝映,象征著紅色基因的代代傳承。而傳承革命精神的最好方式,或許就是帶著這份“看見”與“懂得”,在當下的生活中活出屬于這個時代的擔當——這,才是對先烈們最好的告慰。
此次紅色研學活動,不僅是對抗戰勝利80周年的深情獻禮,更是對教科院學子精神世界的一次深刻滌蕩與升華。它如同一座橋梁,連接起歷史的烽煙與時代的召喚,讓青年學子在追尋紅色足跡中,汲取了強大的精神動力。
(安徽師范大學 王路玥)
作者:多彩大學生網 來源:多彩大學生網
掃一掃 分享悅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