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中午,南通如東大豫鎮三龍村的青石板路上飄起裊裊炊煙。揚州大學廣陵學院“碧海青耘,向海而興”藍海筑夢實踐隊成員攜食材走進空巢老人院落,以一場充滿溫情的"團圓餃"活動,為鄉村暮年時光注入青春暖意。
(圖為7月6日,“碧海青耘,向海而興”團隊成員為老人做飯擇菜場景。姜一凡攝。)
廚房內,剁菜聲與切肉聲奏響溫馨樂章,志愿者姜一凡特意將芹菜餡剁至泥狀:"大家提前打聽了爺爺奶奶的牙口情況,特意將食物處理得更加軟糯。"當老人講述集體勞動年代的"餃子記憶"時,小院里的歡笑聲隨蒸汽漫過籬笆墻。
(圖為7月6日,“碧海青耘,向海而興”團隊成員姜一凡為老人切菜做餃子場景。周姣慧攝。)
在方桌前,志愿者們將面團塑造成元寶餃、月牙餃、麥穗餃等多種造型。待熱氣騰騰的餃子上桌,老人們操著如東方言,不住念叨"餃香福到",餃子會吃完,但這份關懷與牽掛,將持續傳遞、綿延不斷。
(圖為7月6日,“碧海青耘,向海而興”團隊成員為老人包餃子場景。姜一凡攝。)
這場以食為媒的陪伴行動,正如三龍村老槐樹下的年輪,將青春溫度刻進鄉村養老的時光肌理,讓傳統飲食文化成為代際溝通的情感紐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