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湘潭大學法學學部團委、學生會赴常德實踐調(diào)研團來到澧水船工號子國家級非遺傳承人黃蘇平老師的工作室,同黃老師深入交流,了解澧水船工號子傳承的脈絡與發(fā)展的現(xiàn)狀,聚焦法律保護賦能非遺傳承。

四秩傳薪火:從澧水號聲到非遺華章
70年代初,澧水河畔,年輕的黃老師常被拉纖號子聲吸引。1979年湖南省民間音樂普查,身為縣級劇團樂手、后成為文化館音樂專干的黃老師,帶領三四人小組走遍澧縣32個鄉(xiāng)鎮(zhèn),收集1000多首民間歌曲,其中他最著迷澧水船工號子。2006年,黃老師帶領團隊將船工號子申報為國家級非遺項目。此后,船工號子從地方舞臺走向北京星光大道,從省內(nèi)演出到遠赴內(nèi)蒙古,傳播范圍越來越廣。他還推動非遺進校園,在中小學教學,在旅游景點設傳承基地,讓更多年輕人接觸這一古老藝術。
傳承遇迷霧:侵權擾初心與維權惑途
團隊成員了解到,伴隨船工號子知名度提升的是侵權問題,黃老師發(fā)現(xiàn),自己整理改編的版本未經(jīng)授權被使用的情況屢見不鮮。“有的團隊用我們的錄音對口型演出,動作編排也照搬,甚至歪曲了號子原本的表達。”更讓他無奈的是,這些侵權行為不僅用于商業(yè)演出,還常常打著“公益”的旗號。

“我知道非遺需要傳播,但我的創(chuàng)作心血也需要被尊重。”黃老師提到,他曾就侵權問題向相關部門反映,但效果甚微,希望通過法律途徑解決卻存在途徑與方式不清晰的問題。除了版權保護的困惑,資源分配的不均衡也讓黃老師感到憂心,政策上缺乏針對性資金支持,讓這項藝術的傳承陷入困境。
法律獻良策:多維度織密保護網(wǎng)
針對黃老師遇到的問題,隊員們依托自己的知識儲備和查詢到的部分資料,給出了多維建議。
首先是“雙軌制”下的行政與司法保護,既可以向澧縣市監(jiān)局、文旅局等行政機關提出維權訴求,也可以向法院尋求法律救濟,通過民事訴訟甚至是刑事自訴,在法律的運行框架下捍衛(wèi)自己的著作權;其次是通過著作權集體管理,將著作權許可給相關組織,由該組織更高效地取證,更專業(yè)地實施仲裁、訴訟等維權措施,降低維權成本;最后是許可使用權限,著作權法規(guī)定的法定許可、合理使用、一般許可不僅可以實現(xiàn)傳承人擴大非遺傳播范圍的心愿,更能讓其獲得維權的依據(jù)和底氣。
守正盼新程:法治護航非遺光
“船工號子是老祖宗留下的寶貝,我們既要守正,保留其核心韻味,也要創(chuàng)新,讓它適應現(xiàn)代社會。”作為國家級傳承人,黃老師在自己的領域不斷發(fā)光發(fā)熱,讓更多人了解、學習澧水船工號子這一寶貴財富。他用自己的堅守與熱情讓澧水船工號子在新時代下煥發(fā)生機。

調(diào)研團成員表示,他們將努力通過各界媒體呼吁,讓更多人關注非遺保護中的法律問題。同時,多多面向傳承人們展開相關法律普及與宣傳。“非遺傳承不僅需要傳承人的堅守,更需要全社會的關注和法律的保障。”一位隊員這樣說到。
夕陽下的澧水河畔,仿佛又響起了那熟悉的號子聲。這聲音承載著千年的文化記憶,也呼喚著新時代的法律保護。當非遺遇上法律,當傳統(tǒng)接軌現(xiàn)代,我們期待看到更多像黃老師這樣的傳承人,在法律的護航下,讓非遺文化綻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