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日,安徽中醫藥大學“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小組走進安徽省阜陽市臨泉縣,探訪陶氏燒燙傷療法第四代傳人陶留業主任。深度了解這一非遺技藝的實踐、發展與創新。作為非遺技藝的守護者,陶主任以“守正創新”為筆,在傳統與現代的交融中,為無數患者點亮了保肢希望。
采訪伊始,陶主任先介紹了一種傳統的中藥炮制工藝,通過小火慢熬提煉草藥精華。他回憶,幼時總愛蹲在爺爺身旁,看草藥在小火爐中慢慢熬煮、提煉,“藥汁滴落的聲音,比任何故事都動聽。”這份對藥爐的親近,成了他傳承技藝最原始的動力,“家族的手藝不是突然學會的,是從小到大的熏染,是刻進骨子里的熱愛。”

(圖為淘主任介紹傳家寶——古法制取膏劑裝置,謝俊供圖)
隨后,陶主任帶領學生走進病房,與患者及家屬親切交談。病床上的患者日漸康復,家屬臉上洋溢著燦爛的笑容,這無疑是對治療效果的最佳肯定。面對眾人,家屬激動之情溢于言表,盛贊陶氏法的神奇療效。這一傳統療法在新一代傳人手中繼續煥發生機,為燙傷患者帶來康復的希望,也生動展現了傳統醫學技藝的獨特魅力與強大生命力。

(圖為陶主任在病房中與患者家屬交談,家屬喜笑顏開,陳樂供圖)
談及陶氏療法的臨床實效,陶主任翻開病例本,講述了個“化險為夷”的故事。一位上;颊撸p足十趾已截,另一足面臨截肢,上海醫院給的建議是要截腳,他就說他不截了,要嘗試一下陶氏的這個治療方式,專程坐飛機就過來找陶主任。而陶主任的團隊通過中醫清創、VSD負壓吸引、中藥促肉芽生長、點狀植皮等綜合治療,最終讓患者帶著完整的雙足康復。“這些病例不是偶然,是中醫‘去腐生肌’理念的實踐,是中西醫結合的力量。”陶主任說。

(圖為陶主任為同學們講解病例,陳樂供圖)
在會議室的深入交流中,陶主任圍繞陶氏療法的非遺傳承之道展開了詳盡闡述。談及這門技藝的核心密碼,他首先提到藥紙與膏方的協同作用——陶氏燙傷膏作為非遺技藝,與治療時配合使用的另一項非遺藥紙形成了獨特的“黃金搭檔”:急診期將藥膏涂抹于特制藥紙濕敷創面,快速構建濕潤抑菌環境;中期換用加棉紗布塊,通過藥物氣體促進肉芽生長;后期加壓包扎以預防疤痕增生。兩張非遺技藝的“網”,共同織就了創面修復的“保護盾”。
對于日常燙傷的科學處理,陶主任著重強調了“沖脫泡蓋送”的五字要訣——即立即用涼水持續沖洗15-20分鐘散熱,小心脫去衣物避免二次損傷,將肢體浸入涼水繼續降溫,用干凈紗布覆蓋創面,最后及時送醫。他特別指出正確的院前處理能顯著降低損傷深度,為后續治療爭取關鍵時間。
“治療別人不治的,挑戰別人不敢的。”從民間走入醫院體系,陶主任坦言曾遇許多困難和質疑,但我們用療效贏得尊重。團隊始終堅持治療“臟臭難”的疑難創面,如高齡壓瘡、糖尿病足壞疽等被其他科室放棄的病例。“每治好一個被放棄的創面,醫生的成就感就是最好的粘合劑。”如今,越來越多西醫外科醫生主動加入,正是因為見證了中醫在創面修復中的獨特療效。他語重心長地呼吁青年學子:“當老齡化社會帶來慢性創面激增,那些‘沒人愿治’的傷口,正等待你們用興趣和堅持去守護。”

(圖為會議室里的訪談,陳雨豐供圖)
最后,陶主任展望傳承未來時目光堅定:“陶氏療法不僅是治病的技藝,更是中華古典醫學的文化瑰寶。我們守護著老祖宗留下的寶貝,卻絕非‘一招鮮吃遍天’。唯有堅持中西醫結合、守正創新,才能讓這門手藝走得更遠更穩,為更多患者帶去希望。”(通訊員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