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州學院實踐團赴廣德市東亭鄉開展“指尖非遺,筆下鄉標”美麗鄉村設計社會實踐
為積極探索非物質文化遺產與鄉村標識設計融合發展新路徑,充分發揮文創賦能鄉村振興的重要作用,6 月 24 日,池州學院地理與規劃學院 “指尖非遺,筆下鄉標” 美麗鄉村設計實踐團奔赴廣德市東亭鄉,對高峰村、沙壩村、陽岱山村開展系統性、專業性調研,全面采集美麗鄉村設計的一手資料。
實踐團首站走進明德扇業非遺工坊。在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竹扇制作技藝第六代傳承人王亞凌的專業引領下,實踐團成員對竹扇從選材、劈篾到制扇的全流程傳統工藝進行了系統考察。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單位,明德扇業近年來積極響應國家文創產業發展戰略,通過持續的文創升級實現品牌創新突破。其為東京奧運會定制的特色伴手禮,以及與阿迪達斯、耐克等國際知名品牌的跨界聯名設計,不僅彰顯了傳統竹扇工藝的獨特魅力,更生動詮釋了 “非遺 IP + 現代設計” 的創新發展模式在市場競爭中的破圈價值,為實踐團構建非遺數字化轉型模型提供了極具參考意義的典型范例。
隨后,實踐團來到唐氏竹編傳承基地。在這里,“薄如蟬翼、細如發絲” 的傳統竹編技藝令成員們贊嘆不已。據基地負責人介紹,該傳承基地積極踐行鄉村振興戰略,通過 “企業 + 農戶” 的創新發展模式,有效帶動 80 余名當地村民實現家門口就業增收。這一成功實踐充分印證了傳統手工藝在鄉村振興進程中強大的 “造血” 功能,為探索非遺文化賦能鄉村經濟發展提供了鮮活的經驗樣本。
在長三角國際馬術賽事中心調研時,實踐團捕捉到 “體育 + 文旅” 融合發展的新業態。該中心立足廣德竹鄉得天獨厚的生態資源優勢,創新打造將馬術賽事與非遺體驗有機結合的特色文旅產品。實踐團成員充分發揮設計專業知識優勢,對竹編紋樣、扇面元素進行深入解構與創意重組,并巧妙融入馬術主題文創設計之中,計劃圍繞此開發系列品牌 IP 及視覺宣傳體系,旨在通過文創手段進一步提升文旅項目的文化內涵與市場吸引力。
當日下午,實踐團抵達沙壩村后,迅速開展 “政民雙軌” 調研工作,全方位挖掘鄉村發展潛力。其中一組深入了解當地農業發展情況,重點聚焦 “特色研學基地” 等創新農業項目,以及 “人造天河” 水利工程等重點建設項目,為鄉村產業規劃積累詳實資料;另一組則以問卷調查為溝通橋梁,深入村民家庭,廣泛收集村標設計建議,切實將群眾智慧融入鄉村品牌建設規劃之中,成功構建起 “政府主導、村民參與” 的鄉村品牌共建機制。此外,實踐團還走進梅里野奢研學基地,實地觀摩荷花種植景觀,與相關負責人深入探討 “農業 + 研學 + 旅游” 的融合發展新模式,為鄉村產業多元化發展提供新思路。
在陽岱山村,實踐團著重了解當地茶產業、中藥材種植及苗木經濟的發展現狀。村書記詳細介紹了近年來該村在推動竹子深加工產業鏈延伸方面所做出的積極努力,目前已開發出禮盒、伴手禮等特色產品,但在品牌辨識度提升方面仍存在較大發展空間。在以竹產業聞名的高峰村,實踐團沿著 “竹鄉畫廊” 細致考察各類竹文化資源,深度汲取創作靈感,力求在鄉村標志設計和文創產品設計中精準注入東亭發展理念,展現鄉村獨特魅力。
此次實踐活動中,實踐團綜合運用實地勘察、深度訪談、問卷調查等多元研究方法,構建起涵蓋產業經濟、生態資源、文化特色等多維度的調研路徑,全面、深入、系統地掌握了東亭鄉各村的發展現狀與特色優勢。后續,實踐團將充分整合調研成果,深度融合非遺元素與鄉村特色,精心為鄉村定制特色 ID 與文創設計方案,并圍繞產業升級、文旅融合等重點方向,提出具有針對性、科學性和可行性的發展建議,以實際行動助力廣德市東亭鄉鄉村振興戰略的高質量實施。
作者:王葉、漆文佳、畢亦婷 來源:多彩大學生網
掃一掃 分享悅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