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岸邊話水利 健康鄉(xiāng)野惠民生
黃河岸邊的水利課堂:當大國水器遇見鄉(xiāng)土課堂,用健康養(yǎng)分浸潤鄉(xiāng)間小巷
6月29日清晨,官莊村高中教室里,“健康中國” 主題展板旁,鄭州大學學生杜澤乾正用動畫演示健康體重的重要性。“同學們看,保持健康體重就像給身體筑牢‘防護盾’,能降低慢性病風險 。”他指著 PPT 上的身體代謝模型講解時,后排的王同學突然舉手:“學長,怎么才算健康體重呀,是看體重秤數(shù)字嗎?” 這場以 “科學管理健康體重” 為主題的宣講,吸引了班里 30 余名同學,實踐隊還特意準備了 BMI 計算卡片,讓大家通過填寫身高體重,現(xiàn)場算出數(shù)值,直觀理解 “健康體重定義” 的測算邏輯 。
在健康體重管理宣講后,實踐隊趁熱打鐵,為同學們播放水利科普視頻。視頻開場,鏡頭從黃河源頭緩緩推進,展現(xiàn)河流奔騰匯入大海的壯闊,當畫面切換到小浪底水利樞紐,巨大的水壩橫跨河面,水流從泄洪口噴涌而出時,教室里響起一陣驚嘆。鄭州大學水利專業(yè)學生杜澤乾同步講解:“這就是小浪底,它就像黃河的‘調節(jié)器’,能防洪、減淤,守護沿岸安全。”
播放中,視頻用動畫拆解大壩結構,從防滲層到溢洪道,清晰展示水利工程如何 “馴服” 滔滔河水。后排的李同學眼睛緊盯屏幕,看完后舉手提問:“學長,大壩用的啥材料,能扛住這么大的水壓力?”實踐隊準備充分,杜澤乾結合視頻里的工程細節(jié),解釋了混凝土防滲墻、高強度鋼材的作用,還延伸介紹中國水利工程的先進技術,讓同學們對 “大國水器”有了更深認知。
這場水利科普,把課本外的水利世界搬上屏幕,30 余名高中生跟著視頻 “遍歷” 黃河水利工程,在驚嘆與提問中,埋下探索水利科學的種子,也讓黃河保護、水利智慧的理念,悄然融入青春求知的課堂。
(圖為實踐隊為高中生做健康專題講座。康詩涵 供圖)
健康服務進農家:從問卷調研到急救實操
6月30日午后,實踐隊分成兩組開展民生調查。負責健康板塊的康詩涵帶著簡易問卷走訪農戶,問卷設計聚焦夏季防暑和常見病癥處理,諸如 “高溫天是否會飲用淡鹽水”“被曬傷后如何處理” 等貼近農民生活的問題。"大嬸,您平時頭暈會吃什么藥?" 在張奶奶家,她蹲在院子里記錄答案,發(fā)現(xiàn)多數(shù)老年人習慣用土方處理傷口。這種發(fā)現(xiàn)促使團隊調整健康講座內容。7 月 5 日的講座現(xiàn)場,熊良瑜舉著碘伏和紗布演示包扎技巧,特意放慢動作重復講解。實踐隊還制作了圖文版《夏季健康手冊》,在手冊末頁手繪了村衛(wèi)生室位置示意圖,方便老人查找。
沿黃公路上的生態(tài)課堂:青年學子解碼黃河之美
6月30日傍晚,鄭州大學 “豫見官莊” 實踐隊沿三門峽陜州段沿黃公路開展生態(tài)考察。當隊員們站在觀景臺遠眺,黃河水在鉛灰色的云層下翻涌著青灰色的浪,風掠過河面時掀起細碎的銀鱗,遠處灘涂與天空的邊界被雨霧揉成一片朦朧的灰白。岸邊的蘆葦叢隨風搖曳,遠處灘涂上不時掠過幾只白鷺。水利類專業(yè)學生高婧璐蹲在河岸邊,用礦泉水瓶采集水樣:“看這水質,比從前清澈多了。” 她指著水中隱約可見的石子,向同行隊員展示黃河流域生態(tài)治理的成效。
在公路旁的生態(tài)科普牌前,隊員們,紛紛拿出筆記本和相機記錄下沿黃公路兩側的生態(tài)新貌:護坡上新栽的柳樹抽出新芽,防浪林帶里的刺槐長得齊腰高,就連公路護欄上都掛著 “保護候鳥棲息地” 的警示牌。行至一處河灣時,偶遇正在巡河的當?shù)刈o河員王大叔。“現(xiàn)在可不敢往河里扔垃圾,” 他指著岸邊的智能垃圾桶解釋,“這垃圾桶會自動稱重報警,哪個河段出問題都能查到。” 隊員們跟著王大叔走了段河堤,發(fā)現(xiàn)每隔百米就有太陽能監(jiān)控設備,鏡頭正對著河面緩緩轉動。隊員熊良瑜在日志里寫道:“沿黃公路不僅是景觀道,更是一條流動的生態(tài)教科書,每公里都寫著黃河保護的‘現(xiàn)代答案’。”
離開時,雨幕將河面織成青灰色的綢,與連綿的雨腳融成一灘化不開的墨色,隊員們在公路里程碑前合影。更遠處,新建的生態(tài)棧道如一條銀鏈,正沿著河勢向暮色中延伸。
(圖為黃河三門峽段:大橋橫跨,展現(xiàn)生態(tài)與交通融合新貌。陳陽 供圖)
觀三家村發(fā)展視頻學經驗 于官莊村實踐煥傳統(tǒng)
7月1日清晨,實踐團隊在官莊村村委會議室觀看三家村鄉(xiāng)村振興發(fā)展視頻,從中汲取特色產業(yè)與文化傳承經驗,并結合官莊村實際開展傳統(tǒng)紙漿畫制作活動,探索鄉(xiāng)村文化振興新路徑。
在特產包裝與銷售渠道拓展部分,視頻展示了三家村將簡易塑料袋包裝的土特產升級為融入文化元素的精致包裝,并通過電商等新媒體平臺打開市場的過程。這讓團隊成員聯(lián)想到官莊村的香菇產業(yè),計劃后續(xù)走訪官莊村香菇作坊時,重點調研其包裝與銷售情況,借鑒三家村經驗進行優(yōu)化。
隨后,團隊成員開展了紙漿畫制作活動。隊員們圍坐在長桌前,小心翼翼地將彩色紙漿填入雕刻有官莊村村景圖案的木板中,“三家村通過挖掘傳統(tǒng)手工藝實現(xiàn)了產業(yè)振興,我們制作紙漿畫不僅是傳承傳統(tǒng)技藝,更要思考如何讓它成為官莊村的文化名片。” 隊長高婧璐總結道。隊員們表示,接下來會深入挖掘官莊村的紙漿畫、竹編等傳統(tǒng)工藝,借鑒三家村經驗,探索將其與現(xiàn)代文創(chuàng)產品結合的可能性,為官莊村文化振興注入新活力。
(圖為實踐隊在社區(qū)中心制作紙漿畫。 陳陽 供圖)
農田里的產學研:鐮刀與數(shù)據(jù)記錄的勞作敘事
7月2日清晨,隊員們下田勞作。七月烈日灼地,隊員們站在田埂上,拎桶握瓢,悉心澆菜苗。汗珠滾落浸潤泥土,微風拂過,菜苗輕搖。在隨后的農戶訪談中,團隊發(fā)現(xiàn) 10 戶受訪家庭里,8 戶存在銷售渠道單一問題。"香菇主要賣給鎮(zhèn)上商販,價格被壓得低。" 種植戶陳阿姨的話讓隊員們意識到,除了記錄種植結構,更需探索產銷方案。于是他們用手機拍攝香菇采摘過程,打算制作成短視頻交給村委會,嘗試通過新媒體拓寬銷路。
(圖為隊員給田地松土。陳陽 供圖)
三門峽大壩研學行:觸摸黃河水利的千年智慧與現(xiàn)代力量
7月3日上午,實踐隊來到三門峽大壩景區(qū),站在壩頂遠眺,黃河水流經 18 孔泄洪道時激起白色浪花,水霧在陽光下折射出彩虹。隊員杜澤乾指著壩體上的水位刻度介紹:“大壩建成于 1960 年,如今仍是黃河中下游防洪的關鍵工程,汛期可調控流量至每秒 3000 立方米以下。”
當談及大壩對生態(tài)的影響時,他們看向壩體兩側的魚道:“2018 年改造時增設了仿自然通道,去年監(jiān)測到 12 種魚類洄游,比改造前增加 7 種。” 這些經歷讓隊員熊良瑜聯(lián)想到官莊村旁的黃河支流:“小型水利設施也需兼顧防洪與生態(tài)保護。”
最震撼的場景出現(xiàn)在觀景臺 —— 汛期剛過的河道里,露出大片新淤積的灘涂,遠處的防浪林帶整齊排列,正呼應著林里整齊矗立著的“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錚錚誓言。“大壩建成后,下游河床平均抬高速度從每年 10 厘米降至 2 厘米。” 講解員展開衛(wèi)星對比圖,1960 年的荒蕪灘涂已變成如今的良田。杜澤乾拿出官莊村地形圖對照:“三門峽大壩的‘蓄清排渾’技術,或許能為當?shù)剞r田灌溉提供借鑒。”
返程時,隊員們在紀念石前合影。石上 “根治黃河” 四個紅字歷經風雨仍清晰可見,正如實踐隊筆記本上記下的感悟:“水利工程從來不是簡單的攔截,而是與河流共生的智慧。”這次研學讓專業(yè)知識從課本走向實景,也為后續(xù)為官莊村設計水利科普方案積累了第一手素材。
(圖為黃河三門峽大壩水利樞紐。陳陽 供圖)
夕陽西下時,隊員們站在官莊村的老槐樹下,望著遠處黃河支流的粼粼波光。手中的實踐報告還在完善,但那些在田間地頭、課堂工坊里萌發(fā)的思考 —— 如何讓水利智慧滋養(yǎng)鄉(xiāng)土,讓傳統(tǒng)技藝煥發(fā)新生,讓健康理念扎根民心 —— 早已超越了紙面的重量。正如三門峽大壩的每一塊混凝土都承載著治黃初心,這段實踐的每一步足跡,都在書寫青年與鄉(xiāng)村共同成長的答案:振興之路,從來不是單向的給予,而是雙向的奔赴與共生。(通訊員 陳陽)
(圖為實踐隊在沿黃公路邊合影。高婧璐 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