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30日至7月15日,常工院漢字教學隊在江蘇省啟東市實驗小學及江陰市長涇鎮習禮村村委會夏令營等地開展“三下鄉”實踐活動。該活動聚焦基礎教育階段漢字教學的現實困境,通過創新教學方法與實踐探索,助力教育資源薄弱地區提升漢字教學質量,推動漢字文化的系統性傳承與生動傳播。
漢字作為中華文明的基因密碼,承載著五千年的歷史智慧與民族精神。然而,當前鄉村漢字教育面臨雙重困境:一方面,部分鄉村學校偏重漢字的實用功能,忽視字源文化教學,導致學生僅知字形字義,卻不了解漢字的象形本源;另一方面,受方言習慣、書寫環境影響,學生們書面表達的準確性與規范性欠佳。常工院漢字教學隊基于此背景,深入鄉村地區開展支教活動,憑借專業知識與創新思維,彌補鄉村漢字教育短板,提高學生們的語言素養,推動鄉村文化振興。
此次實踐活動不僅旨在解決鄉村漢字教育的現實問題,還致力于培養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的系統研究能力、文化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通過將理論學習轉化為實踐成果,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同時推動高校學術資源下沉,彌合城鄉教育差距,助力基礎教育發展。
在為期16天的實踐活動中,團隊成員圍繞漢字起源、演變、結構以及規范書寫等基礎知識展開教學,精心設計了多個教學模塊,以適應不同年齡段學生的學習需求。
6月30日,團隊成員楊濟菱在啟東市實驗小學為二年級學生講授了漢字的起源與四種造字方法。課堂上,楊濟菱以甲骨文“人”“木”演變的視頻引入象形字,引導學生觀察并模仿“日”“月”“山”等象形字的形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隨后,她通過“人”“木”組合而成的形聲字“休”引出會意字,講解了指事字“上”“下”以及形聲字的構成特點,通過舉例“清”“晴”“情”三個字,讓學生更直觀地理解形聲字的結構與意義。這種從漢字起源入手的教學方法,不僅讓學生了解了漢字的演變過程,還增強了他們對漢字文化的認同感。

圖為團隊成員楊濟菱授課。 陸奕衡攝
7月6日,團隊成員夏于淼在江陰市長涇鎮習禮村村委會夏令營開展了漢字教學活動。教學內容分為漢字起源演變、漢字六書、漢字規范書寫和聯系當下四個部分。夏于淼以結繩記事和巖畫為引導,生動地講述了漢字從象形文字到小篆再到隸書的演變過程,明確了漢字六書的概念,并通過舉例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在漢字規范書寫環節,她以膾炙人口的漢字筆順口訣進行教學,指出易混淆的音同行近字,引導學生規范書寫。最后,通過一個小故事,生動形象地告訴學生漢字的價值,強調了漢字傳承與發展的重要性。

圖為團隊成員講述漢字的起源。 夏于淼攝
在教學過程中,團隊成員注重與學生的互動交流,通過趣味性的教學方法和個性化的輔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生對漢字的認知與理解。團隊成員利用多媒體資源,將抽象的漢字知識轉化為直觀形象的內容,同時關注學生個體差異,針對學習困難學生進行針對性輔導,制定個性化學習計劃。通過課堂觀察記錄學生的學習狀態、參與度及知識掌握情況,分析學生在漢字書寫、理解和運用方面存在的問題。

圖為學生們積極參與互動。 陸奕衡攝
此次實踐活動在教學方法和內容設計上具有顯著的創新性和特色。團隊成員通過趣味性的互動活動、多媒體教學資源以及個性化輔導,打破了傳統漢字教學的單一模式,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漢字知識。例如,在小學段的教學中,團隊成員設計了漢字拼圖、文字接龍等游戲,讓學生在玩中學;在初中段的教學中,團隊成員通過書法實驗課,讓學生體驗漢字書法的美學魅力。這些創新的教學方法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增強了他們的文化自信。
在實踐活動結束后,團隊成員對整個活動進行了全面的總結與反思。通過課堂觀察、學生反饋以及教師評價,團隊成員分析了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與不足,并提出了改進措施。例如,在漢字規范書寫教學中,部分學生對筆順口訣的掌握不夠熟練,團隊成員計劃在后續教學中增加更多的練習環節。此外,團隊成員還對實踐活動的整體效果進行了評估,認為此次實踐活動在提升學生漢字素養、增強文化自信以及推動教育均衡發展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
此次實踐活動不僅為中小學生筑牢了語言文字根基,也為教育資源薄弱地區的漢字教育注入了新動能。團隊成員通過深入實踐教學,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提升了自身的專業能力與社會責任感。 未來,常工院漢字教學隊將繼續致力于漢字文化的傳承與創新,推動基礎教育階段漢字教學質量的提升,為文化傳承與教育均衡發展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