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大學子訪老兵,崢嶸歲月勵青年
通訊員:王怡靜,鄒佳芳
在白芒營鎮珠郎塘村支書陳愛云的帶領下,湘潭大學商學院實踐團成員開展溫情下鄉幫扶活動,慰問永州市江華縣白芒營鎮的困難黨員,為他們送去生活物資和湘大文創產品,更在硝煙散盡的和平年代,聆聽了一段永不褪色的英雄記憶。

在眾多走訪對象中,一位胸前佩戴軍功章的老人格外引人注目——他就是在對越自衛反擊戰中榮立三等功的戰斗英雄胡維忠。1978年12月,作為家中獨子的胡維忠毅然響應國家號召應征入伍,次年2月便隨部隊開赴廣西壯族自治區靖西市前線,編入53025部隊步兵炮班,負責打擊敵人火力點。“剛上戰場時很害怕,后來就不管那么多了。”回憶起1979年的烽火歲月,他眼神里仍泛起堅毅的光芒。在對越反擊戰中,胡維忠主要參加的戰役為八步嶺戰役和八達嶺戰役。他提到,炮班雖不用拼刺刀,位置稍靠后,但任務同樣兇險——需精準打擊敵方火力點,而戰場煙霧彌漫,往往看不清下方具體情況,每一次炮口揚起,都是在迷霧中與死神的對弈。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他們藏于硝煙之后,卻以炮火為刃,在看不見的戰場上,書寫著同樣滾燙的忠誠。

胡維忠談到,在前線時,兩天一夜粒米未進是常態,一場惡戰過后,戰士們常累得癱在冰冷的巖洞里,連手指都不愿多動一下。即便身處這般艱苦卓絕的困境,他們仍以“只要還有一口氣在,我們就絕不認輸”的信念化為再次沖鋒的力量,以血肉之軀為筆,在祖國的邊境線上,書寫出比鋼鐵更堅硬的忠誠,化作守護山河的“界碑”,讓每一寸土地都鐫刻著不屈的脊梁。

最令人肅然起敬的是,當胡維忠在戰斗中腳部負傷后,面對部隊首長多次勸他后撤休養的好意,這位鋼鐵戰士始終堅持“輕傷不下火線”。沒有完善的醫療條件,就用簡易藥水處理傷口;疼痛難忍時,就咬緊牙關繼續戰斗。這份用生命踐行的軍人擔當,最終化作了一枚沉甸甸的三等功軍功章。
“你們是祖國的花朵,新的時代就靠你們年輕一代。”臨別時,老英雄對實踐團成員的寄語簡短卻字字千鈞。這既是一位老兵對青年一代的殷切期望,更是一份穿越時空的精神傳承。實踐團成員鄒佳芳動情地說:“老英雄們用青春守護的和平,正需要我們這一代用奮斗去延續。這不僅是責任,更是無上的光榮。”

硝煙已遠,精神長存。在這個特殊的紀念日里,湘大學子用腳步丈量紅色熱土,用心靈聆聽英雄故事。那些被炮火淬煉過的忠誠與擔當,必將化作新時代青年砥礪前行的精神火炬,在實現民族復興的偉大征程中綻放更加絢麗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