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香里的生活
晨光漫過古籍閱覽室的雕花窗欞時,我正翻開泛黃的《昭明文選》。指尖撫過繁體豎排的字句,恍惚間與千年前的文人墨客有了跨越時空的對視。作為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我的大學生活恰似一卷徐徐展開的水墨長卷,每一筆都浸潤著文字的芬芳,鐫刻著對文學的熾熱追尋。
在古代文學課堂上,教授用吳儂軟語吟誦《詩經》,"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的韻律像潺潺溪流淌過心間。課后我們常聚在紫藤架下,爭論《紅樓夢》里某個隱喻的深意。記得有次為林黛玉的判詞展開激烈討論,從夕陽西下辯到暮色四合,最后竟被路過的野貓"嗷嗚"一聲打斷,惹得眾人捧腹大笑。那些唇槍舌劍的時刻,讓我懂得經典的魅力恰在于常讀常新,每個時代的讀者都能從中照見自己的影子。
寫作工坊的燈光總亮到深夜。我們圍坐在圓桌旁,分享新創作的詩歌、小說片段。當我第一次朗讀自己的散文時,聲音顫抖得幾乎拿不穩稿紙。但同學真誠的建議與鼓勵,如同春風化雨,讓我逐漸敢于袒露內心的文字世界。指導老師曾說:"好文章是改出來的。"于是我們反復推敲字句,在稿紙上劃滿紅痕,就像匠人雕琢璞玉,在字斟句酌中感受語言的生命力。
圖書館的特藏室是我最愛的秘境。某次為完成關于敦煌遺書的論文,我戴著白手套翻閱影印本古籍,殘破的經卷邊緣仍能窺見盛唐時期的小楷墨跡。那些微微蜷曲的紙張、漫漶不清的字跡,仿佛在訴說千年歲月的滄桑。在浩瀚的文獻海洋中遨游,我深刻體會到漢語言文學不僅是文字的藝術,更是承載民族記憶的文化密碼。
除了書齋里的鉆研,我們還把課堂延伸到了更廣闊的天地。跟著老師探訪老街巷陌,記錄方言里的文化基因;在詩詞朗誦會上,用聲音重現古典的韻味;參與非遺保護項目,為瀕臨失傳的民間故事建檔。有次下鄉采風,聽老匠人講述傳統木版年畫的制作工藝,那些浸透時光的故事,讓我明白文學的根脈始終深扎在生活的土壤里。
如今漫步在開滿木棉的校道,總想起開學典禮上院長的話:"文字是永恒的星火。"在文學的殿堂里,我觸摸過《楚辭》的浪漫,感受過唐宋的風骨,也見證著現代漢語的蓬勃生長。這些與文字相伴的日子,早已將詩意與哲思融進血脈,讓我在未來的道路上,始終懷揣著對語言的敬畏,做文化傳承的追光者。
作者:李嘉怡 來源:泰州學院
掃一掃 分享悅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