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學院:與我初遇的星辰大海
九月的風掠過長江北岸時,我攥著錄取通知書站在泰州學院的校門前。陽光穿過"敦尚行實 明體達用"的校訓石,在地面織出碎金般的光斑,像一封來自時光深處的邀請函——這所歷經八十余載風雨的學府,正以溫柔而蓬勃的姿態,向我展開屬于青春的新篇。
一、時光褶皺里的人文脈絡
第一次路過百年校史墻時,指尖觸到"1941"這個數字,仿佛觸到了歷史的體溫。那是抗戰烽火中的春天,葉飛將軍與劉伯厚先生在泰興鄉間播下的教育火種,從簡陋的草房教室起步,在動蕩歲月里倔強生長。我曾在圖書館舊刊里見過一張老照片:五十年代的師范生們圍坐在老槐樹下,捧著油印教材,身后是夯土墻校舍,每個人眼里卻燃著比陽光更亮的光。他們用粉筆在木板上寫下的,不僅是知識,更是"教育救國"的信念。
漫步在春暉路,總能與歷史的吉光片羽不期而遇。百年校史館里,那支被歲月磨得溫潤的鋼筆,曾屬于首任校長劉伯厚;陳列柜里的泛黃課表上,"抗日救亡理論"與"鄉村教育實踐"并列成行,像一首特殊的二重奏。最讓我心動的是校友墻——從央視臺長李興國到運動健將葉浩,從扎根基層的鄉村教師到創新創業的青年才俊,他們的名字在燈光下閃著光,像散落人間的星辰,默默訴說著"惟精惟誠 知行合一"的校風傳承。
二、生長著的校園詩篇
清晨的濟川校區總被鳥鳴喚醒。我抱著書本穿過濟川河,看晨霧在河面氤氳成水墨,遠處的教學樓群披著霞光,像剛從畫卷里舒展的宣紙。最喜歡明體樓的旋轉樓梯,陽光透過玻璃穹頂灑落,把階梯切割成金色的琴鍵,踩上去仿佛能聽見知識的回響。
夜晚的智行樓圖書館是另一片星空。落地窗外,文峰塔的輪廓與教學樓的燈火交相輝映,像古今文明的握手。我總在三樓靠窗的位置看書,看累了便抬頭望星空,想起校慶時聽過的校歌:"鳳城河水流淌著我們的夢想,長江水哺育著我們的擔當"。有次暴雨突至,整個圖書館響起書頁翻動的沙沙聲,如同一曲集體的協奏,讓我莫名心安——原來奮斗的聲音,在任何天氣里都如此動聽。
風起時,濟川河的漣漪輕吻岸邊的石階,遠處傳來社團招新的歡笑聲。我摸出書包里的筆記本,記下今天的心跳:校史館前的百年銀杏抖落金箔,實驗室的幼苗頂破培養基的桎梏,圖書館的留言本新添一行字跡——"原來光會流淌在筆尖"。這些帶著露水的瞬間,正以蝴蝶振翅的頻率,在我掌心織就發光的繭房。
而我,已深深懂得:泰州學院從不是風景的容器,而是永不凝固的河流。當清晨的第一縷光掠過文峰塔尖,我背著書包走進明體樓,看光斑在旋轉樓梯上跳成圓舞曲——這是學校給每個清晨的密碼,亦是我們與時光的契約:以八十載沉淀的星光為墨,以十八歲跳動的脈搏為筆,在時代的宣紙上,寫下屬于這代人的"明體達用"。
作者:蔣其媛、吳婭寧 來源:多彩大學生網
掃一掃 分享悅讀
- 泰州學院:與我初遇的星辰大海
- 以大一新生的靈動視角,將泰州學院八十余載校史化作可觸摸的時光詩篇。字里行間流淌著對"敦尚行實"校訓的鮮活詮釋,既展現學校扎根歷史
- 05-09
- 大零號灣大學生藝術季激揚青春力量
- 浦江潮涌處,創新正當時。“我與我們·青春交響”大零號灣大學生藝術季正如火如荼地開展,作為上海南部科創中心核心區的年度文化盛事
- 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