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學感悟:求知奮進,悟韻悠長
《芬蘭教育學短期境外研學感悟》
在 2024 年的這個夏天,我有幸參加了為期 21 天的芬蘭短期境外研學項目,深入探討芬蘭教育理論。這次寶貴的經歷如同一盞明燈,照亮了我在教育領域前行的道路,不僅讓我對芬蘭教育有了深刻的理解,還與之前所學的“Building a Collaborative Classroom”課程相互映照,使我對教育有了更為全面和深入的感悟。
一、學習感悟
(一)芬蘭教育的特色與魅力
1. 以人為本,關注個體
芬蘭教育最令人矚目的便是其以人為本的核心理念。在當地學校的參觀中,我清晰地看到無論是課程的精心設置、教學方法的巧妙運用,還是評估方式的科學規劃,無一不是圍繞著學生的興趣、能力和發展階段展開。教師們用心去發掘每個學生的獨特潛力,給予他們個性化的支持與引導,堅決摒棄將學生簡單分類和比較的做法。這讓我深刻認識到教育的真諦并非制造千篇一律的“標準件”,而是呵護和培育每個學生的獨特個性與創造力。
2. 信任尊重,營造積極氛圍
芬蘭教育環境中彌漫著信任與尊重的氣息。教師相信學生具備自主學習和自我管理的能力,學生則尊重教師和同學。課堂上,學生們能夠毫無顧慮地表達個人觀點和想法,不必擔憂批評或嘲笑。學校和家長對教師充分信任,賦予他們足夠的創新空間。這種積極向上、充滿活力的氛圍,為學生創造了輕松愉快的學習條件,促使他們茁壯成長。這也讓我反思如何在我們的教育場景中,構建起師生之間、家校之間更為深厚的信任與尊重,為學生打造更為寬松和有利的學習環境。
3. 公平包容,保障教育機會均等
芬蘭以其公平與包容的教育體系而聞名。無論學生的家庭背景、社會階層或地理位置如何,都能平等地享受到優質的教育資源。學校之間的差距微乎其微,政府通過合理的資源調配和有力的政策扶持,確保每個學生都能擁有接受良好教育的平等機會。這使我深切體會到教育公平的極端重要性,也激發我思考如何在我們的教育實踐中,為每一位學生提供公平的教育機遇,縮小教育差距。
4. 教師素養,推動教育質量提升
芬蘭的教師不僅擁有扎實的學科知識,還具備出色的教育教學和研究能力,其專業素養和社會地位令人稱贊。教師選拔的嚴格標準確保了只有精英人才能夠投身教育行業。同時,政府和學校為教師提供豐富的培訓和進修機會,激勵他們不斷提升專業水平。這讓我清楚地認識到,教師的專業素養對于教育質量的提升起著關鍵作用。在未來的工作中,我決心不斷學習、進取,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學能力,為學生提供更優質、更貼心的教育服務。
(二)“Building a Collaborative Classroom”課程的啟示
在“Building a Collaborative Classroom”課程中,我同樣收獲頗豐。
課程里介紹的各種創建協作式課堂的教學方法新穎獨特,比如內外圈(Inside outside circles)、快速約會(Speed dating)、熱點座位(Hot seat)等,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參與熱情,讓課堂充滿生機與活力。以快速約會為例,學生通過與多位同學的短暫交流,不僅提升了語言表達能力,還增進了彼此的了解與友誼,一舉打破了傳統課堂的沉悶。
而思考 - 結對 - 分享(Think - pair - share)、拼圖(Jigsaw)、蘇格拉底研討會(Socratic seminar)等方法,更是讓我看到了在自己課堂上應用的廣闊前景。思考 - 結對 - 分享能夠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與合作交流能力;拼圖讓學生通過分工合作完成任務,增強團隊精神和責任感;蘇格拉底研討會基于材料展開討論,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深入分析問題的能力。
學習這門課程時,我有一個重要的“AHA 時刻”,那就是深刻領悟到創建一個安全且尊重的學習環境對于協作式課堂的關鍵意義。作為教師,不僅要關注教學內容與方法,更要精心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
同時,我也對某些教學方法在實際運用中的效果持有一定的疑慮。比如熱點座位活動中,如何保證學生準確理解角色并進行深入表演,同時不偏離教學目標,這需要教師提前做大量的指導和準備工作。而且對于性格內向的學生,部分需要積極參與和表達的教學方法可能會帶來較大壓力,如何照顧好他們的需求是值得深入思考的問題。
通過這門課程,我深入理解了創建協作式課堂的重要性和基本原理,掌握了多種教學方法與策略,明白了營造良好學習環境的重要性,學會了根據教學目標和學生需求選擇合適的方法,并在實踐中不斷調整改進。更重要的是,我清晰地認識到教師在協作式課堂中的角色已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者,更是引導者和促進者,要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合作學習,全面培養他們的各種能力。
二、自我評估
這次芬蘭教育學短期境外研學項目以及“Building a Collaborative Classroom”課程的學習,促使我對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進行了全面而深刻的反思與評估。
1. 教育理念
參加此次研學項目之前,我雖強調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全面發展,但在實際教學中,仍不免受到傳統教育觀念的束縛,過于看重知識傳授和考試成績。與芬蘭的教育專家和教師交流后,我清晰地認識到這種理念的局限性。未來,我將堅定不移地踐行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真正關注每一個學生的成長與發展,尊重他們的個性與興趣,為他們量身定制更具個性化的教育服務。
2. 教學方法
在教學方法上,我深知自己需要更大膽地嘗試和創新。芬蘭的現象式教學法、項目式學習以及課程中提到的多種協作式教學方法為我提供了豐富的借鑒。今后的教學中,我將勇敢地打破學科界限,整合各類教學資源,設計更具挑戰性和趣味性的學習任務,引導學生主動探索知識的海洋。同時,更加注重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創新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僅掌握知識,更能全面提升綜合素養。
3. 教育評價
在教育評價方面,我意識到必須摒棄過度依賴考試成績的單一評價模式,構建更加多元化的評價體系。芬蘭的教育評價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的同時,也重視學習過程、學習態度和社會參與等多維度。在未來的教學中,我將更加注重對學生的過程性評價,綜合運用課堂表現、作業完成情況、小組合作、項目成果等多種評價方式,全面、客觀、公正地評估學生的學習成果和發展潛力。
4. 自身專業素養
這次研學經歷讓我深刻認識到自身專業素養的不足。與芬蘭的優秀教師相比,我在教育教學理論、研究能力和跨學科知識等方面存在明顯差距。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將加大學習力度,不斷提升自身專業素養。積極參與各類培訓和進修活動,廣泛閱讀教育教學領域的前沿研究成果,與同行深入交流分享,持續更新教育觀念和教學方法。
5. 教育情懷
在芬蘭的教育環境中,教師們對教育事業的熱愛與執著深深打動了我。他們視教育不僅為一份職業,更是一份神圣的使命和責任。這種教育情懷如同一股強大的力量,堅定了我從事教育事業的決心。在未來的工作中,無論遭遇多大的困難與挑戰,我都將堅守教育情懷,用心關愛每一位學生,用愛滋養每一顆心靈。
三、總結與展望
21 天的芬蘭教育學短期境外研學項目如白駒過隙,但它所帶來的影響卻深遠而持久。這次經歷讓我看到了教育的多樣可能,也為我的教育工作指明了更為清晰的目標和方向。在未來的教育生涯中,我將把在芬蘭所學的先進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與我國的教育實際緊密結合,不斷探索創新,為推動我國教育事業的蓬勃發展貢獻自己的一份綿薄之力。
我堅信,只要我們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能持之以恒地學習與進步,用心去教育每一個學生,我們必將共同締造更為美好的教育未來。讓每一個孩子都能在充滿愛與關懷的教育環境中茁壯成長,成為具有創新精神和高度社會責任感的新一代。
作者:陳高洋 來源:多彩大學生網
掃一掃 分享悅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