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海上鋼琴師》有感
摘要:本文主要寫為什么《海上鋼琴師》中的主角1900在生命的最后不離開他的船的三個理由:1、船是他的故土,他不忍離開故土;2、如果離開船,他無法想象無法駕馭的未來;3、他和他的船以及他的因為早已成為一個整體,任何其中一個的生命結束,也就意味著他生命的結束。以及這部電影對我產生的影響。
關鍵詞:音樂 船 感情
為什么會喜歡《海上鋼琴師》這部電影就是因為它的配樂。劇情與音樂配合得天衣無縫。空曠的舞廳里鋼琴隨著海浪飄動,琴技比試時的激烈彈奏,感情到來時的迷惑,不需要剩余的對白,音樂足以完美演繹出其中的精髓。無論是激情四溢的,還是感傷懷悲的都深深地打動著我。
本片向我們展示了一個生在船上,長在船上,死在船上,只為鋼琴而生的人的一生。他將一生所有的光芒都撒在這艘船上,短暫而凄美。
主人翁(1900)對于這艘船的愛戀不舍,可能類似于我們對于故土的一種眷戀。中國有句古話說,生于斯,長于斯。故土賦予了我們生命以及生命里的一切,這艘船同樣賦予了他人生的全部價值和情感。現實生活中,有些人可能一輩子都不愿意離開他的故土,即使那土地貧瘠,荒涼,甚至充滿危險,即使外面的世界紛繁多彩,遍地金銀,他們都不離開故土一步。對于1900,一個孤兒,這艘船就是他的全部,就是他的家,是他全部的快樂,悲傷,夢幻和激情。可以說他對于這艘船的感情比任何一個人都更加深沉,更加熱烈。所以即使是最后一刻,他仍然不會選擇離開。
影片中最后一幕,有主人公的一段獨白,他說他不走,不是因為他站在船板上看到的那些建筑讓他感到畏懼,而是因為他看不到世界的盡頭。是啊,鋼琴的鍵有始有終,船的甲板有始有終,他能夠用有限的鍵彈奏出無線的樂曲,能夠去駕馭這種有限,在船上,他就是他。而這個世界呢?沒有開始,沒有結束,錯綜復雜的街道,星羅棋布的高樓大廈,有太多的路能夠選取,但是他卻沒有辦法去駕馭他的人生,他的感情,他的音樂。他只能選取他能夠選取,能夠駕馭的方式生活,這種方式與世無爭,平靜自如,不受功名利祿的紛擾。如果一種生活方式,他無法駕馭,他寧可不要。我想這也許就是他為什么選擇不離開的第二個理由。
他內心的孤獨,可以通過音樂表達,音樂就如同他的語言,他用它來述說生命,表達感情。影片中有這樣的一幕,夜晚,在船的酒會大廳,他演奏著,鋼琴隨著在颶風大浪中左右搖擺,在光潔的地板上,合著音樂的節拍,忽左忽右,時而轉圈,時而滑行。讓你感受到仿佛他整個人的身心和這音樂,這艘船,這片大海,早就融合在了一起。他說過,他的音樂和他的人分不開,所以拒絕發布他的音樂膠片。他的生命仿佛自他被拋棄的那一刻起,就和這艘船聯系在了一起。音樂和船和他永遠都無法分開。船的生命結束了,他的生命也就結束了,這似乎成為了注定。這也許是他不離開的第三個理由。
對于家的深深眷戀,對于生存方式的抉擇,以及早就融為一體的共同的生命,促成了他的悲劇。
然而,這真的是悲劇嗎?就像戲劇在最高潮處戛然而止,人生在巔峰時刻隱退,情人們相擁著步入婚姻殿堂,我們看到了最完美的一幕,之后呢?看戲曲漸漸索然無味,人生逐漸走向低谷,感情繼婚姻之后埋葬在數不清的家庭瑣事中,這就是最真實的世界。他的死,至少震撼了我們每個人的心靈,我們誰也無法想象這樣的一位曠世奇才走下船舶,是怎樣開始他的平凡的人生,開始變得庸俗乏味,追名逐利。我們不忍心看到那里,導演自然也不會忍心拍到那里。所以從某種角度看來,這也許算不上是一場悲劇。
現實生活中,對于別人的選取,我們會感到匪夷所思,就像這部影片一樣,可能很多人也不能理解他的這種選取,但是,我想說,無論是誰,做出怎樣的選擇,無論在我們看來是多么的荒謬,多么的不理智,這都是他的選擇。這個選擇必然有他自己的思量,有他的理由,他的思考,我們不是他,沒有經歷過他所經歷過的事,那么我們唯一能做的不是去述說我們的不解,而是應該祝他好運。我們也要學會去珍惜自己所喜愛的事物,堅持自己的原則,堅定自己的理想。
喜歡這部電影,喜歡1900,喜歡音樂,喜歡那一片蔚藍色大海。
作者:西南石油大學 徐燦 來源:多彩大學生網
掃一掃 分享悅讀
- 暑期見習生活
- 作為一名醫學生,我深知暑期見習的重要性,他能夠讓我將學到的課本知識得以運用,也通過見習,加深了我對專業知識的提升和鞏固。
- 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