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勞動常在心中
讓勞動常在心中
全國教育大會上曾強調,“要在學生中弘揚勞動精神,教育引導學生崇尚勞動、尊重勞動,懂得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道理,長大后能夠辛勤勞動、誠實勞動、創造性勞動”,指明了勞動教育在“德智體美勞”育人體系中的重要地位,對學校提出了加強勞動教育的新任務、新課題。
勞動是一切幸福的源泉,而我們也從小就被灌輸了“勞動最光榮”的思想。但在當今時代,學生越來越不尊重勞動成果的現象也越來越普遍,這主要原因就是缺乏勞動意識。俗話說得好“未經他人苦,怎知他人難”,這些孩子如此輕視勞動得來的食物,衣物等,主要原因都是因為他們沒有體會過勞動過程,不知道得到這些成果的不易,不知道這些小小的一粒米背后可能是農民們一整個夏天的辛勤勞作,是打濕衣衫的汗水,是豐收后的淚水所換來的。
“勞動教育要從娃娃抓起”,我認為勞動課程應從小學開展,從小便養成勞動的好習慣,在孩子們心中播下崇尚勞動,尊重勞動果實的種子。而正如《人民日報》中所說,讓勞動課程取得實效,需要家庭,學校,社會的共同參與;多方努力,匯成合力,才能真正“潤物細無聲”,讓孩子們在潛移默化中愛上勞動。
我們應充分做好家校共育,抓住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中的勞動實踐機會,鼓勵孩子自覺參與、自己動手,隨時隨地、堅持不懈進行勞動。創立家校合作實踐課程,培養學生增加勞動知識、技能,加強家政學習,參與社區服務,適當參加生產勞動,使學生初步養成認真負責、吃苦耐勞的品質和職業意識。
幫助學生理解和形成馬克思主義勞動觀,牢固樹立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觀念。通過實踐帶領學生體會勞動創造美好生活,體認勞動不分貴賤,尊重普通勞動者,培養勤儉、奮斗、創新、奉獻的勞動精神。
勞動課程和勞動活動以引導學生親身體驗,自己動手實踐為基本原則,符合學生年齡特點與成長需求,以體力勞動為主,注重手腦并用、安全適度。把準勞動教育價值取向,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崇尚勞動、尊重勞動,增強對勞動人民的感情,報效國家,奉獻社會。
希望能看到越來越多的孩子參與到勞動中來,做到勞動常在心中。
作者:劉心雨 來源:泰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