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大學生蹭酒席隨禮100元”的話題,引發熱議。
據九派新聞報道,前不久,浙江嘉興的大三學生小西(化名)和朋友參加了一場陌生人的婚禮,起因是她想“去吃席”,便在網上詢問有沒有可以蹭的酒席,表示“可以隨份子錢參加,不吵不鬧、安靜吃飯,幫撐場面,吃完就走”。一位新娘正好也需要人撐場面,便邀請他們以“新認識的朋友”身份到場。
兩人各隨了100元的份子錢,但將此事發到社交平臺后,遭到部分網友質疑,認為她們隨的錢太少。
對此,小西表示,兩人是學生,拿不出太多錢,但又不好意思不給。且大家來自不同的地方,風俗不同,有質疑也可以理解。
小西在婚禮收到的禮盒
小西還提到,這是自己第一次直觀地感受到這么隆重的場景,“司儀講話的時候,感覺特別莊重。”她回憶,新娘的父親把她的手交給新郎那一刻,她的心情很復雜,“看到別人能幸福,還是很感動的。”她表示,自己并不是一個特別擅長社交的人,之前的大學生活中沒有出現過這樣的事情,這是一段非常難忘和奇妙的經歷,“我會一直記住。”
綜合央視網消息,事關臉面、人情、關系,禮金這門“大學問”顯得復雜又微妙。社交平臺上,總有不少教學帖、疑問帖,專門討論不同關系、不同地域的人應該給多少禮金,可總難有個定數。
不少網友討論起“禮金該給多少”:
也有人看到了,這場“奇妙經歷”背后的善意:
紅星新聞評論稱,如今,通過社交網絡,年輕人拓展出了更多充滿創意的新型輕社交方式。這些超越傳統社交范式甚至有些天馬行空的想法,同樣能給人帶來溫暖、新鮮的豐富感受,何嘗不是另一種意義上的萍水相逢?
因此,它們不該被既有的條條框框所局限,在真實可信的前提下,彼此真誠友善,把握好尺度,保持交往的舒適感,就應該被理解和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