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的網絡謾罵習慣是這樣形成的
北大校長鄭重其事地告誡大學生們不要在網上罵人,并要將此寫入學生道德守則之中,而前不久著名學者張五常也通過博客對大陸學生在網絡留言中的罵人現象表示擔憂,認為這樣可能使學生們失去思考能力,并影響學生的未來發展。
我三年前在網上的時間多是下圍棋,盡管是下棋,在與網友的對談中,也多見惡性謾罵語言夾雜其中。后來在網絡論壇上發表文章、寫博客,罵人的帖子更是屢見不鮮,不僅傷害了網文作者和讀者,更讓網絡空間里充滿暴戾之氣。一些知名人士因經不住網絡謾罵而關閉了自己的博客,因而失去了網絡空間的署名發表權利。
青少年在網絡上罵人,既有個人道德修養因素,又有網絡空間私密隱蔽的客觀原因。我們的教育者應該更深層次地思考,中國的青少年在網絡空間的表現與其他國家的青少年有著較大差距。我曾向一位在德國讀研究生的中國學生了解德國學生的上網情況。她說德國學生更多的時間是用在圖書館或體育場,現實的活動遠多于網絡上的虛擬活動,而他們這些留學生,在網上的時間也不是很多,除非是查資料,偶爾看一些中國新聞。他們很重視現實性的交往,譬如每周一次聚會,讀《論語》或讀宗教經典,并討論交流。
反思我們的語文教育,語言表達教育非常缺少,而文字教育超常發達,從幼兒園到大學校園,學生們有多少時間是在公開表達?但作文卻無所不涉,正因為學生們沒有公開辯論與表達的練習,所以現在我們看到一些中小學生甚至大學生們面對電視采訪,語言非常匱乏,只會說一些概念化、模式化的官樣話語,少有鮮活的個性化語言,總體感覺現在的孩子在做公共表達時,沒有人情味。
從心理學角度看,嚴重的壓抑造成嚴重的變態。青少年說出一些惡意話語,深層心理原因是多重壓抑下形成的一種語言反抗,一種軟暴力性質的反抗。他們認為他們的任何語言表達都是無力的,不會引人注意,只有軟暴力語言能夠形成足夠的殺傷力,以一種傷害反擊另一種傷害。
北大校長應該反思一下自己,給了學生們多少話語空間,多少愛的空間與尊重的空間,多少信任的空間與表達的自由?當校長們決定要拆除北大的重要人文景觀三角地宣傳牌時,當北大校園里討論是否可以讓學生“經營”時,學生們是否可以充分行使表達權?當學生們沒有公共語言表達機會時,他們的私語言就會非常發達,并通過自嘲、調侃、謾罵、攻訐等方式,來化解心中積蓄的冤屈。我們看到樣板戲中阿慶嫂罵刁德一,都是通過旁白的方式唱出心中的怨恨與鄙視,而不是通過公開的指責,為什么會如此呢?因為力量不對等,所謂“心中暗罵”這種表述屢見古代各種小說劇本之中,它們都是這樣形成的。
大學不僅要倡導網絡語言的文明表達,更要為培養學生良好的公開語言創造機會,通過舉辦各種公開的比賽,包括網絡上的與課堂上的演講比賽,鍛煉學生的公開表達能力和文明表達習慣。這樣的主流語言發達起來了,學生的內心話語得到正常、健康的表達,暗語言就會逐漸減少,F在人們在熱談京劇與地方戲曲進課堂,我更希望看到大中小學校能開講演與表達課,讓學生們學會講話與公開的表達(包括發聲技巧與行為禮儀)。
讓學生們尊重語言,首先要尊重學生們的身心發展規律,學生們沒有公共表達的空間,惡意的暗語言就會無端地散布蔓延
時間:2021-03-09 作者:多彩大學生網 來源:多彩大學生網 關注:
- 超六成受訪大學生希望30歲前結婚
- 作為一個“母胎solo”(指從出生開始,就一直單身、沒談過戀愛的人——記者注),就讀于山西大學的魏熙苒對于戀愛一直充滿期待,但她更
- 08-13
- 大學畢業生犯罪增多
- 大學生,常常被視為天之驕子,無數耀眼的光環籠罩著他們,他們的生活似乎不可能有陰影。然而近來,大學生犯罪的報道屢見報端,引起了社
- 03-15
- 畢業了仍過“校園生活”
- 寒假過后,各高校應屆畢業生都開始奔波于各個招聘會。采訪中記者了解到,除了已找到工作的應屆畢業生目前奔波于校園和單位之間外,還有
- 03-15
- 曝光女大學生被包養協議
- 20日,深圳私家偵探鄭凡在他的奧一網博客“我在深圳做私人偵探的日子”里發布了一份“包養協議”——廣
- 03-15
- 女生的豐富多彩生活
- 1.大學時,宿舍兩姐妹去上自習,老六問老大:“這個單詞啥意思?”老大撓撓頭說:“昨天剛看的,今天就忘了,你打我一
- 03-15
- 大學生的六大憂郁
- 許多人用“抑郁”兩個字概括當今大學生的精神狀態,也的確有許多大學生說自己“抑郁”。我們這里有一個高考狀元,
- 03-15
- 校園逃課方法
- 大學校園中自我標榜的新新人類們,經歷了十年寒窗的痛苦折磨后,終于迎來了新的生活,在學校的各個角落中處處都洋溢著青春的氣息。加之
- 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