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也會反芻
在最近的社交搞笑視頻中,我們能看到有搞笑博主拍攝學生時代的尷尬社死行為來引起大眾共鳴。老師在你哈哈大笑時悄無聲息的出現、和同學一起戴花草形狀的發夾、剪貼各種款式的貼紙紋身……這些事件無一不使我們在回憶的時候懊惱后悔,恨不得一鍵刪除。這種行為一直困擾著許多人也包括我,直到有一天瀏覽評論區時了解了“反芻思維”,才明白原來這也是一種心理現象。
一談到反芻,我們最有可能想到的其實是牛將胃里半消化的食物返回到嘴里進行再咀嚼的行為。但是將反芻放到人的心理現象的相關概念時,它是指對負性情緒本身及其可能原因和后果的反復思考。用通俗的話來說,就是在腦海里反復播放負面事件的視頻。這無疑是折磨自己的行為,消極記憶的遺忘是對自身情緒的一種保護,人的承受能力有限,一次次消極事件的發生就如同將一塊塊石子放進背包中,背著越來越重的背包只會讓人止步不前。
而采取積極的行動來面對反芻思維是最優解。反芻反的是消極負面情緒,我們可以選擇以下幾個方案來處理。一是直接著手消極事件本身,變消極為積極。舉例來說,高中的一個中午時,我拿著待批改的作業,大聲在教室里喊老師的原名,想要向同學詢問她在辦公室還是在哪里?不曾想:她就在門口批改作業。現在想想其實老師也沒有生氣我喊她的大名,更多的是無奈好笑,所以不如把腦海里我的手足無措換成老師的笑臉,等到再次回想這件事時便不再有負面情緒了。二是中斷反芻思維。當消極事件不能找到合適的積極事件來改善時,不如不反芻。還是舉個例來分析,初中在校門口買炸串被家長逮到的時候我還在刷調料,我還在狡辯只買了一次,但家長卻也是難得來接我一次,揶揄的笑容至今都讓我覺得我的謊言十分拙劣。回憶到炸串時其實就可以摁下暫停鍵,想象中午吃什么,晚上吃什么,外賣點什么,不需要再繼續“播放視頻”。參考以上例子,我們可以根據自己的具體情況來處理反芻思維,適合自己的方案才是最合理的。
反芻思維在有些時刻是白紙上的一個小黑豆,僅僅讓我們感到臉面無光,但更有可能是壓倒駱駝的最后一個稻草。忽視不如重視,關愛好自己的每一次心理波動。
作者:陳靜靜 來源:多彩大學生網
掃一掃 分享悅讀
- 歲月凝香·憶韶華
- 都說高考是人生的轉折點,時隔一年半,再度回望那段時光,或許會有不一樣的感觸。
- 01-15
- 落子無悔
- 關于友情的消失 該如何去看待 重視的東西失去了 如何拜托自己的內耗
- 01-10
- 《關注大學生心理,助力健康成長》
- 《關注大學生心理,助力健康成長》一文聚焦大學生心理狀況,闡述了學習、社交、未來規劃等方面給大學生帶來的心理影響,如學習上的迷茫
- 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