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標準。可以說,迄今為止關于心理健康還沒有一個統一的概念。一般有四個標準,一是經驗標準,即當事人按照自己的主觀感受來判斷自己的健康,研究者憑借自己的經驗對當事人的心理健康進行判定;二是社會適應標準,以社會中大多數人的常態為參照標準,觀察當事人是否適應常態而進行心理是否健康的判斷;三是統計學標準,依據對大量正常心理特征的測量取得一個常模,把當事人的心理與常模進行比較;四是自身行為標準,每個人以往生活中形成的穩定的行為模式,即正常標準。事實上,心理健康與否其界限是相對的,企圖找到絕對標準是非常困難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標準的掌握也同樣存在這樣的問題,如何把握標準?我們認為應掌握三個標準,即相對性、整體協調性和發展性。我們在研究大學生整體心理健康時,應將目光投向發展的健康觀,即更多的大學生在發展中面臨許多人生的課題,心理危機與心理困難也都是在發展的大背景下產生的。
正確理解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標準應重視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標準的相對性,事實上大學生心理健康與不健康也并無明顯界限,而是一個連續化的過程,如將正常比作白色,將不正常比作黑色,那么在白色與黑色之間存在著一個巨大的緩沖區域----灰色區,世間大多數人都散落在這一區域內。這也說明,對多數學生群體而言,在人生的發展過程中面臨心理問題是正常的,不必大驚小怪,應積極加以矯正。與此同時,個體灰色區域也是存在的,大學生應提高自我保健意識,及時進行自我調整;人的健康狀態的活動在于一個人產生了某種心理障礙并不意味著永遠保持或行將加重。這是一個發展的問題。,反映到心理上形成心理沖突是非常正常的。許多發展性問題是可以自行解決的。二是整體協調性,把握心理健康的標準,應以心理活動為本考察其內外關系的整體協調性。從心理過程看,健康的人的心理活動是一個完整統一的協調體,這種整體協調保證了個體在反映客觀世界的過程中的高度準確性和有效性。事實表明,認識是健康心理結構的起點,意志行為是人格面貌的歸宿,情感是認識與意志之間的中介因素。從心理結構的幾方面看,一旦不能符合規律地地進行協調運作時,可能產生一系列的心理困擾或問題,從個性角度看,每個人都有自己長期形成的穩定的個性心理,一個人的個性在沒有明顯的劇烈的外部因素影響下是不會輕易發生變化的,否則說明其心理健康狀況發生了變化。從個體與群體的關系看,每個個人在其現實性上劃分成不同的群體,不同群體間的心理健康標準是有差異的。三是發展性,事實上,不健康的心理可能是人的發展中不可避免的發展性問題,其癥狀隨著發展而自行消失。
根據大學生的心理特征、大學生特定的社會角色的要求以及心理健康學的基本理論,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標準可以概括為以下八條:
1.能保持對學習有濃厚的興趣和求知欲望。
學習是大學生活的主要內容,心理健康的學生都會珍惜學習機會,求知欲望強烈。能克服學習中的困難,學習成績穩定;能夠保持一定的學習效率,并從學習中體驗到滿足與快樂。
2.能協調和控制情緒,保持良好的心境。
積極樂觀的情緒和良好的心境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標志。心理健康的大學生心胸開闊,從容樂觀,熱愛生活,樂于進取。雖然也有悲、憂、哀、愁等消極體驗,但積極情緒總是多于消極情緒。具有理智感、責任感、幽默感,善于調節和控制自己的情緒,急而不躁,喜而不狂,憂而不絕,勝而不驕,敗而不餒,持續穩定地保持愉快、滿意、開朗的心境。無論是處于順境還是逆境,都能隨遇而安,積極尋找事業的樂趣,發掘生活的光明面。
3.意志健全,能經受住各種挫折和磨練。
心理健康的大學生,學習生活有明確的目標和追求,敢想、敢說、敢干,勇于開拓進取,在意志行動中有主見,有恒心,專心致志,遇到外界干擾和誘惑不為所動。經常的盲目性和軟、懶、散狀態,都是意志不健全的表現。
4.人際關系和諧,樂于交往。
人際關系狀況最能體現和反映人的心理健康狀況。心理健康的大學生熱愛生活,樂于交友,善于與人相處,既能容人之短,也能容人之長,能正確處理互助和競爭的關系,能與他人同心協力合作共事,樂于助人,有較強的同情心和道德責任感,因而能被他人和集體所悅納和認同。相反,疑心重重、妒賢嫉能、尖酸刻薄、自私自利、孤芳自賞、與集體格格不入的人,均屬于不健康心理。
5.正確的自我意識。
正確的自我意識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條件。心理健康的大學生都能以客觀的態度去認識、評價自己和周圍的世界,既不是自視清高、妄自尊大,也不是自輕自賤、妄自菲薄。行動上自律,評價上自省,心態上自控,情感上自悅。在理想自我與現實自我之間有良好的基本滿意的態度,存在著一種健康有益的差距。他們善于從客觀環境中吸取有價值的信息以充實自己、完善自己,并恰當地進行自我評價和自我調節,有效地控制自己的行為。
6.適度的行為反應。
適度的行為反應是指個體對外界環境和事物的反應既不過敏,亦不遲鈍。在人的生命發展不同年齡階段都有相應的心理行為表現,從而形成不同年齡階段獨特的心理行為模式。心理健康的大學生有正常的行為反映,在認識、情感、言行、舉止等方面都符合他所處的年齡段的要求,他們充滿青春活力,朝氣蓬勃,勤學好問,能創造性地處理問題。過于老成、過于幼稚、過于依賴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現。
7.完整統一的人格品質。
人格指人的整體精神面貌。人格完整指人格構成要素的氣質、能力、性格和理想、信念、人生觀等各方面平衡發展,有一定的連貫性和穩定性。心理健康的學生所思、所說、所做是協同一致的,具有積極進取的人生觀,把自己的需要、愿望、目標和行為統一起來,無雙重人格,不為私欲背棄信念和良心,不搞陰奉陽違、口是心非。
8.積極的社會適應力。
心理健康的大學生,能和社會保持良好的接觸,對社會現狀有較清晰的認識,思想、信念、目標和行為能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與社會要求相符合,為社會所接納。一旦發現自己的愿望、需要與社會的希望和需要發生矛盾和沖突時,能迅速調整自己對現實的期望和態度,以謀求與社會的協調一致;而不是逃避現實,或與之背道而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