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新生存在著抑郁和焦慮心理
九月,又有一批新生進入大學校園。對這些新生來說,上大學意味著人生又開始了新歷程,然而一些新生因各種原因產生了心理問題,輸在了起跑線上。近日對某醫科大學部分大學生進行的一次心理健康狀況與行為調查,得出的結論并不妙:這些學生中較多地存在著抑郁和焦慮心理。
此次調查共隨機抽取了1~4年級在校生共1358名,其中男生917名,女生441名。1358人中檢出心理抑郁者165人,檢出率12.2%;檢出焦慮者40人,檢出率2.9%。心理環境:成就感降溫,興奮期消退。
經過“黑色七月”的拼搏,新生們筋疲力盡,但又意氣風發地跨進了大學校門。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漸漸感到大學校園并不是他們心目中的理想王國:學習緊張、生活枯燥、親人遠離、人際關系緊張。
考上大學后發自內心的成就感漸漸降溫,也開始迷茫和恍惚:這就是我理想中的伊甸園?很多人因此會向自己提出“哈姆雷特式”的問題:我怎么辦?我何去何從?如果從時間上劃分的話,大一的第一學期,是喜悅和興奮,第二學期就是迷茫和恍惚;到了大二,隨之而來的是抑郁和焦慮,大三,很多學生開始適應大學生活,抑郁和焦慮心理發生率開始下降。到了大四,很多學生對大學生活已經適應,變得游刃有余了,抑郁和焦慮發生率繼續下降,一直降到谷底。學習環境:外。在壓力減輕,內在壓力加重。
在很多地方,能夠考上大學的學生,學習成績普遍比其他同學要好。但不可否認,在中學的應試教育模式下,中學生學習的主要動力來自家長、學校和社會,沒有養成自覺學習的習慣,對知識沒有一種發自內心的渴求,有的甚至厭學。在高考那近乎殘酷的拼搏后,很多人有一種枯竭感,他們極想放松自己。到了大學后,由于教學方法的改變,沒有了中學時的耳提面命,一般不再需要挑燈夜戰,外在的壓力陡然減輕,很多人便開始揮霍時間和精力,學習成績一滑再滑。據統計,在某校1998~1999學年兩個學期的期末考試中,大一810名學生中竟有970人次參加補考,平均每個學生有1.2門課程不及格。看到一門門功課掛起了“紅燈”,很多學生開始感到了壓力,焦慮和抑郁心理隨之而生。于是,大二時抑郁和焦慮心理加重。此后,大部分學生重新勤奮和發憤,學習成績開始回升。
人際環境:對手多了,親人遠了中學時代,學生們“各自為戰”,互不干涉,較少交往,到了大學,就必須和同學生活在一起,同學間就成了“并肩作戰”式,你會影響別人,別人也會影響你。如果善于與人交往,那也許是件好事,問題是許多學生不善于和人交往,陡然近距離接觸那么多人,可能難以適應。而且,接觸的這些同學,都是自己學習、工作中的競爭目標,在當干部、評選三好學生、選擇就業單位等方面,甚至是“你死我活”的競爭對手,有時這種關系很難相處。原來優秀的學生,可能在大學中顯得很一般,這也會使一些學生感到壓抑。學生進入大學后,男女生接觸增多,難免會有戀愛問題纏身。一旦出現苦苦追求而不得、失戀、多角戀等,不可避免地帶來強烈的情感震撼,易產生焦慮心理。
生活環境:吃不香、住不好、睡不實中學時很多學生是家里的“重點保護對象”,衣食住行被安排得妥妥貼貼。而到了大學,嘈雜的宿舍、擁擠的食堂成了每天生活中的“必修課”。夜深了,你想睡覺但同宿舍的同學卻還在高談闊論,甚至病了想吃一口熱湯熱面也不行,只好躲在被窩里抹淚,不良心理油然而生。很多學生進了大學后得了失眠癥,生活環境不適應是其中的重要原因。
社會環境:競爭激烈,節奏加快眼下,隨著市場經濟而來的現代經濟社會的強競爭、快節奏、短周期、頻更新等特點,正在越來越深地影響著社會上的每個人。這些特點在激發和調動人的潛能,極大地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同時,也給很多人帶來了明顯的、沉重的甚至是無處不在、揮之不去的精神壓力。一定的壓力,對于激發人的進取心是有作用的,但壓力過大,或是不善于處理和化解壓力,就會形成心理負擔,從而產生一些心理問題,近年來心理障礙和心理疾病患者明顯增多就是證明。高校不是世外桃源,大學生也是社會的重要成員,競爭的環境對大學生的壓力是巨大的,他們必須為今天的學業操勞,也必須為明天的前途和發展謀劃,在巨大的精神壓力下,一些心理相對脆弱的學生就難免出現抑郁和焦慮心理。
調適環境:不會用,不愿用,不敢用。產生心理問題后有沒有地方傾訴,是不是有人能對學生進行必要的心理調適和心理治療,是抑郁和焦慮心理能否得到有效控制的重要方面。按上述統計,以該校本專科在校生總數4124人×15%(抑郁、焦慮心理檢出率之和)計算,全校應有618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但每天前往學校設立的心理咨詢門診,尋求幫助的僅寥寥數人。除了學校心理咨詢門診的環境、設備等有待改善外,學生不敢、不愿、不會利用心理咨詢尋求心理幫助也是一個重要的原因。有的學生只知道自己心情不好,但不知道這就是抑郁、焦慮心理,不知道應該尋求心理援助;有的學生也知道自己有一點心理問題,但不愿意對心理咨詢老師和盤托出,也就難以排解心理問題:還有的學生擔心看了心理咨詢門診后,會被同學和老師認為“有病”,會損害自己在班上的形象,甚至會影響到評優、入黨、就業等問題,所以寧愿“守緊門戶”,自怨自艾,而不愿意把心中的苦悶和煩惱向他人傾訴,以致心理包袱越背越重。
時間:2020-03-28 作者:多彩大學生網 來源:多彩大學生網 關注:
- 請不要再在意別人的看法
- 我以前也是一個十分在意別人看法的人,當別人對我說:內向的人不好,沒有前途。我就會認為:恩,是呀,我的性格就內向,怎么辦呀。當
- 04-03
- 文化缺位致大學生精神的失落
- 有知識有文化有理性,有理想有道德講誠信,這應該是“天之驕子”大學生的精神實質與本來面貌。可是在當下的大學校園,這種
- 04-03
- 大學生的心理狀況令人擔憂
- 從現代心理學角度分析,目前大學生的心理狀況令人擔憂。最近幾次心理健康調查表明,大學生已成為心理弱勢群體,心理處于不健康或亞健
- 04-03
- 大學生心理健康測試題
- 對以下40道題,如果感到“經常是”,劃√號;“偶爾”是,劃△號;“完全沒有”,劃×號。
- 04-03
- 大學生為何不愿去學校的心理輔導室
- 近日,中國高校傳媒聯盟隨機抽取全國381名大學生,發放“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現狀”的調查問卷。86.35%的受訪者表示所在高校
- 04-03
- 做好心理準備迎接全新的大學生活?
- 狐貍見自己確實摘不到葡萄后,停了下來,斜眼望了望葡萄,很不屑地說:“這些葡萄根本沒熟,特酸,我才不吃呢,每年8月份至9月份
- 04-03
- 畢業生如何選擇第一份職業
- (一)發現自已的內在需求
美國杜邦公司副總裁卡爾夫說:“在我看來,世界上最大的悲劇莫過于有太多的年輕人從來沒有發現自己
- 04-03
- 大學生身心健康狀況問卷
- 以下問題是為了你的健康狀況并為了你的身心健康而設計的調查。請你按題號順序閱讀,在最近一年中你常常感到或體驗到的項目上做&ldquo
- 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