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人人都有拖延的時候,如果這些事情只是偶爾發生一兩次,那還算正常,可如果你總是找借口,內心確實不愿意做事,那很可能患了拖延癥。
慣于拖延的人還會對自己說謊,如“我明天會更樂意做這件事”,“我在壓力下能更好地工作”,而實際上,第二天也沒有工作的熱情,在壓力下也不見得工作出色。另外,他們還會保護這種自我感受,告訴自己“這不重要”。拖延者的另一大謊言是,認為時間的緊迫會讓他們更有創造性。
“拖延癥”的特點
1.沒有自信。因為每次完成任務都達不到自己最高的能力,對自我能力的評估會越來越低。
2.暗示自己“我太忙”——我一直拖著沒做是因為我一直很忙。
3.頑固。你催我也沒有用。我準備好了自然會開始做。
4.操控別人。他們著急也沒用,一切都要等我到了才能開始。
5.對抗壓力。因為每天壓力很大,所以要做的事情一直被拖下來。
追根溯源,發現拖延的原因
一、壓力過大無法紓解。在中國科學院心理所前所長張侃看來,工作越多、壓力越大越容易拖拉。
二、因為抵觸所以拖延。有些人會因為對某件工作不感興趣而拖拉;有些人可能因為不喜歡某個領導,就對他所布置的任務消極怠工,作為反抗的一種形式。這個老師對我態度太差了,所以我不高興做他布置的作業。
三、追求完美望而生畏。有的人太想把一件事情做好,一直都在想著各種各樣的計劃,結果一直都沒有行動。
四、強迫傾向越拖越后。有些人天天下決心要早睡,卻熬到三更半夜,這既是拖延癥,也是強迫癥。
五、畏懼更高標準不敢前行。如果常常不能很好地完成任務,自己對自己的能力的估計會越來越低,即使以后完成好了,也認為是運氣。
然而,對拖延癥患者來說,不僅會因拖拉耽誤工作或學業,還會影響情緒,破壞團隊協作和人際關系。更重要的是,它甚至會拖垮身體。德國研究表明,拖延的人自律性不強:這些人通常習慣晚睡,喝酒時也往往超過自己預期的酒量。同樣,他們即便決定要戒煙、運動、減肥等,也很難邁出實質性的一步。
分清主次讓人不再拖延
要改變拖延的習慣,要首先學會對自己的工作進行分類。香港城市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岳曉東建議:“把所有工作分成急切并重要、重要但不急切、急切但不重要、不急切也不重要四類,依次完成。”可以在自己的辦公桌、書桌上放一塊小白板或一張紙,把需要做的事情寫在上面,達到最好的提醒效果。
其次,把大任務分成小任務。萬里長城能修好嗎?當然能!只要你肯一磚一土的去修筑。要知道,該自己做的事情永遠都在那兒等著,逃是逃不掉的。既然早晚都得做,為什么不把這些該做的事情想象成自己喜歡的事,好好完成呢?
再次,消除所有干擾,關掉QQ,關掉音樂,關掉電視……將一切會影響你工作效率的東西統統關掉,全心全意地去做事情。這樣就會消除許多引起拖延的干擾因素,必然效率大增。
最后,多互相監督。拖拉可以傳染,不拖拉也可以傳染,找些朋友一起克服這個壞習慣,比單打獨斗容易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