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拼媽”就是比拼媽媽的個人素質,媽媽的個人素質越高,孩子越容易成才。果真如此么?“拼媽”難道就是拼個人素質么?
“拼媽”的核心是比拼教育理念
暢銷書《好媽媽勝過好老師》的作者、教育專家尹建莉女士認為:
如果說“拼爹”指的是比拼權力和金錢,但是想讓孩子的過得好,他們需要的還遠不止這些,還有良好的教育和發展,和充足的幸福感,這也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作為“拼爹”的補充,“拼媽”的核心應該是比拼家長的教育理念,也就是科學的家庭教育手段(雖然這本該是父母雙方的責任,但就目前現狀而言,媽媽在這部分付出的比重更大),而非媽媽的個人學歷或社會地位。
那么,好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手段,就是媽媽的高度陪伴和參與么?非也。

目前社會上,有一些媽媽替孩子做手工作業、帶孩子參加各種培訓班、組織同學間的聚會,甚至幫老師發表論文……對于這些“拼媽”行為,都是“拼媽”的誤讀。
并不是媽媽親自參與了,就叫“拼媽”,這要看具體情況。有些行為是積極的或者說是可取的,比如,組織同學間的聚會,可以幫助孩子建立社交圈子,培養孩子的人際交往能力。但是,替孩子做手工作業顯然是出于媽媽的一種虛榮心,媽媽可以協助或啟發孩子做手工作業,而不必出于要得到表揚的目的替孩子代勞。至于幫老師發表論文,這就又回到了“拼爹”的套路上,無非是憑借自己的權力來做事,想以此巴結老師,從老師那里得到一些好處。這樣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可能會對孩子的成長帶來不好的影響。
什么才是好的陪伴?
要解答這個問題,不如反問自己,怎樣的陪伴,對你而言才是好的陪伴?
筆者捫心自問,得到的是這樣的答案,供大家參考:
“首先,得確保,那個人陪伴的不是他想象中的我,而是我本身。
“他需要看到真正的我,然后不加評判地理解這個真正的我,接納我,給我支持和鼓勵,允許我以我喜歡的方式,積極、自然而有效地成長。
“而這一切有個大前提,就是尊重我。即使他看到了真正的我之后,與他想象的不同,即使他不喜歡這個真正的我,他也愿意放下心中評判,先去了解,然后去思考——去了解,為什么我會這樣,為何我與他不同,我的動機和理由是什么,我這樣做是否有自己的想法,這想法在邏輯上是否也同樣正確。否則,即使他強迫自己去理解,也只是道德上的僵硬姿態,無法做到真正的理解。
“但尊重之前,還有一個大前提,就是得看到真正的我。人際交往中,有時我們會不自覺地把自己內心的某個虛構的形象套在一個真正的人身上,然后把那個人看成自己虛構的那個形象,希望那個人按照自己的想象而思考行事,也常常認為自己所想即是此人所想。這在心理學中被稱為“投射”。
有時我們也會歪打正著,但很多時候是一廂情愿。就好比不少網民把一個虛構的清純少女的形象——奶茶妹妹——套在了章澤天同學的身上,用奶茶妹妹來YY章澤天同學,但其實章澤天同學就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女孩子,和我們想象的并不一致,而我們中的不少網民卻是一廂情愿……
“說這么多是想說,如果不曾看到真正的我,而是按照自己的臆想來看待我,那么,被陪伴到的就是那個他臆想的我,而不是我。那么我就沒有被陪伴到了。”
回到“對孩子來說,什么才是好的陪伴?”這個問題上,筆者認為答案已經呼之欲出:
首先,父母應該常常自我反思,是不是把自己想象中的孩子硬套在了孩子身上,以至于看不見孩子真實的樣子。就像是,我們會把章澤天同學想得過于好,我們也可能把自己的孩子想得過于壞,但事實未必正如我們所想。反問自己,是否誠懇而不加評判地了解過孩子的真實情緒、真實意圖、真實想法。
其次,當看到孩子與自己所想的不同時,是否真的能夠先放下心中評判,去了解,去思考,為什么孩子會這樣,為何自己與孩子不同,孩子的動機和理由是什么,孩子這樣做是否有自己的想法,這想法在邏輯上是否也同樣正確。
最后,不加評判地理解這個真正的孩子,接納孩子,給孩子支持和鼓勵,允許孩子以自己喜歡的方式,積極、自然而有效地成長。
好媽媽,不止是陪伴而已
尹建莉女士認為,現在的家長有三種,第一種是不懂教育,也不管孩子;第二種是不懂教育,但非常用心地去管孩子;還有一種是既懂教育,又用心地管孩子。在我看來,最有破壞力的就是第二種了,即使有的媽媽學歷很高,但亂管,比不管更可怕。在教育上,一個高學歷的破壞者,其破壞性很可能比沒學歷的家長還大。
可見,雖然沒有哪個家長不想把孩子教育好,但是大家都在犯著各式各樣的錯誤。而錯誤的根源,即是對“教育”二字的誤讀。
教育的內涵是寬廣的,不止“陪伴”二字所能涵蓋。
好媽媽,還需具有一顆謙虛求學的心。放下自己的家長權威,在教育的路上做一個勤奮的學習者。心靈咖啡網作為心理學網站,從心理學的角度,能夠給到父母們的建議是:
1.學一點發展心理學,了解孩子在成長各階段可能會有的心理特點。
2.早教很火,但請務必忍住不焦慮,不跟風。選擇早教要慎重。>>>>>推薦閱讀:信不信隨你,這樣養,孩子更聰明
3.在教育理念上不要人云亦云,要尊重孩子是個獨立的個體。而不是教育一個臆想中的孩子。
4.一邊學習更多科學的育兒方法,一邊自我反思,在實踐中不斷總結,不斷調整。
5.保持自我可變性。永遠堅信自己能夠改變,成為更好的父母,更好的人。
6.不要輕易氣餒,放棄努力和嘗試,要知道,育兒難是公識,但只有不斷進步,才能讓事情越變越好。倘若放棄,你就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