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9日從教育部獲悉,各地各中小學校將針對發生在學生之間,蓄意或惡意通過肢體、語言及網絡等手段,實施欺負、侮辱造成傷害的校園欺凌進行專項治理。
日前,國務院教育督導委員會辦公室向各地印發的《關于開展校園欺凌專項治理的通知》指出,要制定完善校園欺凌的預防和處理制度、措施,建立校園欺凌事件應急處置預案;要及時發現、調查處置校園欺凌事件,涉嫌違法犯罪的,要及時向公安部門報案并配合立案查處。
近來,校園暴力成為社會公眾所關注的熱點話題。校園暴力犯罪發生次數雖不是很多,但危害嚴重。

廣義上的校園暴力包括校園暴力犯罪和校園欺凌。我們平時所說的校園暴力多是狹義上的校園暴力即校園欺凌,特指發生在學校及其合理輻射地域,由校內或校外人員針對學生身體或心理實施的、達到一定傷害程度的侵害行為。
浙江省慶元初中幾名學生將一名小學一年級學生關在黑屋子里暴力毆打,并用香煙頭燙傷小孩;云南一女生被6名女子毆打并強行拍裸照上傳;江西省永新縣多名初中生模樣的女孩對著另一名跪著的女孩連扇耳光,不時用腳踹其身體,毆打時間長達5分鐘;四川省資陽市樂至縣一名女孩遭3名女初中生扒光羞辱;中國女留學生在美國洛杉磯遭同伴綁架暴力凌辱……
校園暴力事件情節惡劣,令人震驚和氣憤。一些施暴者為了炫耀或者其他原因,還將視頻傳到網絡上,花季少年的這等囂張和無所謂,不得不令我們深思:現在的孩子們到底怎么了?他們為什么會有這種行為?我們對此該怎么辦?
縱觀校園施暴案例,施暴的學生常常也曾是受害者,他們可能自小頻繁遭受父母家庭暴力甚至可能曾經便是校園暴力中的弱者。
青少年往往渴望得到他人的接納和認可,擁有極強的歸宿感訴求,正常情況下,這種歸宿感應該來自于家庭和學校等主流的人際關系網絡。但在實際生活中,由于父母離異、父母疏于教育或教育過嚴導致家庭關系緊張、學校教育使得差生邊緣化等,均讓孩子難以在家庭與學習中找到歸屬感。在這種情況下,孩子便極可能滑向那些同樣帶著“壞孩子”標簽的同類群體,從而變成施暴者或者其跟隨者。
家庭、學校環境在孩子成長過程中至關重要。父母的教育過于簡單粗暴,對孩子表現有任何不滿便輕則辱罵、重則棍棒相加,這會使得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養成錯誤的是非觀以及以武力解決一切矛盾的錯誤方式。倘若曾經在校園中常常被年長的孩子暴力碾壓又無人制止,那么在對強者屈從的過程中,這些校園暴力受害者便會認為“暴力”是一種秩序,暴力可以維護“尊嚴”,久而久之這些受害者極可能便成為之后的施暴者。
對于兒童和青少年,他們都還處于生理和心理的發展成熟期,在這個時期遭遇任何突發暴力,都會產生強烈的心理沖擊,即使沒有直接經歷遭遇,只是看到或聽到自己的同學、朋友遭遇暴力,也會給他們的心理帶來沖擊和創傷。其程度不亞于受害者本身。
校園暴力令受害者身心受創
頻頻遭遇校園暴力的受害者一般來說性格有一定特點,比如較為內向、懦弱,常常被施暴者欺辱并被威脅不許發聲。出于懼怕,這些受害者常常忍氣吞聲,甚至慢慢開始歸順這些施暴者,進入他們的團體,成為追隨者。由于家庭與學校的忽視,這種情況難以得到適時制止與解決,最后愈演愈烈。
當受到校園暴力沖擊的學生,有可能因為長期處在恐懼狀態中,會對其心理產生比如創傷后應激障礙、恐懼、焦慮、抑郁、人際關系緊張、人格發展障礙等等心理問題;同時也會出現生理反應,比如腸胃不舒服、腹瀉、食欲下降或沒有食欲;感覺頭痛、身心疲憊,出現失眠癥狀,容易做噩夢;還有的可能感覺呼吸困難甚至有窒息感等等。
應及時對受害者進行心理危機干預
我們應該看到,校園暴力對青少年學生造成的傷害遠不只肉體上的創傷,更是心靈的傷害。家庭、學校、社會亟需對這些施暴的青少年進行心理救援,倘若對這些孩子的心理陰影與心理問題置之不理,如果這些心理沖擊得不到及時干預和治療,傷害會影響他們終生,比如有一些青少年為尋求“保護”而隨波逐流,也成為施暴者;有的長期壓抑還間接導致以后在家庭生活中出現暴力傾向等等。
可以說,相比肉體創傷來講,心理的傷害程度更深,持續更久。由于心理受創,個體更容易表現出輕生自殺、肢體自殘、暴力攻擊以及吸毒、酗酒、性行為錯亂等行為。于東輝表示,越早對學生進行校園暴力事件心理危機干預,越能保證他們的心理健康。而且心理危機干預是有一定時效性的,通常在危機事件發生后,出現的心理危機可持續數周。因此,心理危機干預實施的時間一般在危機事件發生后數周內進行比較合適,拖延太久效果較差。
任何暴力行為的產生其原因都不是簡單的某種心理,暴力是由社會、家庭、個體心理行為、經濟、政治、文化、媒體宣傳等多方面共同塑造的,解決青少年暴力的方式也因從多角度入手。因此,在調查中,筆者收集了來自校園欺凌受害者、心理專家與法律專家的建議,并參考國內的相關研究成果,最終提出政府、社會、學校、家庭四個方面的建議。
政府
1.完善現有的校園安全管理辦法,頒布針對校園欺凌的法律
2.建立校園安全管理專門機構,設立反校園欺凌專項資金
社會
1.媒體應加強對校園欺凌事件的后續報道
2.對電影、電視、網絡游戲實行分級制度
3.呼吁建立反校園欺凌的民間公益組織
學校
1.加強生活技能教育和法制教育
2.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服務體系
3.建立完善的校園欺凌干預機制
家庭
1.為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避免暴力行為
2.重視對孩子的底線教育和品格教育
3.事發后給予孩子心理支持,并積極配合校方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