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自傷與自殺的預防方向,除針對有精神疾病或憂郁癥病史的孩子提供適時的精神醫療或心理咨商服務之外,更重要的,就是要即早發現高危險群并予以協助,一般而言,青少年自殺及自傷行為相關之危險因素包括家庭型態因素、精神疾病、認知型態及性格因素、負面生活壓力事件等。
首要有適當紓壓管道及方式
面對上述危險因素及生活壓力事件的青少年,除應重視青少年的發出的求救警訊,提供必要的支持和陪伴外,青少年是否能夠找到適當的紓壓管道及方式,亦是關鍵的防治策略之一。
臺灣自殺防治學會暨全國自殺防治中心建議青少年心中有無法承受的煩惱時,應尋求傾聽的對象如師長、親友,或是專業的咨商人員,勇敢訴說心中的憂愁,有助于紓解心理的壓力,此外,多走出戶外,培養運動習慣,也是重要的紓壓管道。
研究證實,超過一半的自殺者在生前曾經發出過訊息,透露自殺意圖或曾有過自殺行為。七成以上的自殺死亡者生前的精神狀態已經達到憂郁癥的情形,或持續感到憂郁及焦慮之情緒。
當事人行為上也可觀察端倪
另外有些較不懂如何表達的人,不容易向別人求助,較難從對方的言語中察覺其自殺意念,李明濱教授亦指出其實自殺的警訊除了在言談間發現之外,在當事人的行為上也可觀察到一些端倪,例如當事人持續有憂郁情緒、沒有興趣、無力感、負面思考、飲食睡眠異常、體力較差等現象時,或是原來有情緒問題的人突然好轉,這都可能是自殺的警訊。
尤其有憂郁癥病史的人更不能因為平時看起來無異狀而松懈,必須持續追蹤關懷。
針對周遭有上述征兆的人給予適當的幫忙,一問二應三轉介─用心傾聽、伸出援手、陪伴尋求專業協助,減少年輕生命隕落的憾事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