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未定居德國之前,我對德國的印象也跟大部分人一般,大多是從媒體或曾在德國留學、旅游過的友人口中來窺探這個民族。直到嫁到這個國家,真正融入當地的生活,總算讓我有機會近距離地去觀察日耳曼人日常展現的文化風貌。德國人除了那份守時又守信用的處事精神十分了不起之外,在居家生活里,他們惜物如金的態度更是讓我由衷敬佩。
那么,究竟什么是德國人惜物如金的精神呢?且讓我說一個老桌子的小故事給大家聽聽吧!公婆家有一張原木的餐桌,已經有50多年的歷史了。根據公公的說法,這張老桌子是我先生與他的姊姊、弟弟從小到大一塊兒吃飯、爸媽帶著他們一起做作業的重要地方,也是晚上全家人不看電視一同玩智力游戲的歡樂場所。一直到孩子們各自外出就學就業,公婆才舍得換張新買的餐桌。不過,老桌子并沒有功成身退,公婆將它收在頂樓的儲藏室,后來我跟先生結婚,有了我們自己的小家庭,這張老桌子又變成了我們家的餐桌。

老桌子一開始住進我家的時候,我并不知道它的背景與故事,直到先生告訴我那些好久好久以前。從那之后,我跟老桌子的感情就起了變化,也開始去數算家里有多少件大大小小的東西都跟老桌子一樣來頭不小……木頭五斗柜是公婆的老友送的,材質是原木,年紀有60多歲了;客廳里新穎的紅色躺椅則是公公給的,看起來像剛用沒幾年,想不到也有30多年的使用光景。
公婆的惜物如金,可不只表現在家具上,我的婆婆對保存東西很有辦法,許多她給我兒子穿的衣服,其實都是先生小時候穿過的;她給嫂嫂女兒的嬰兒床,從婆婆的奶奶傳到現在給小孫女睡,已經是第四代了,婆婆每回跟我提到那張嬰兒床總是相當的引以為傲。
德式家庭的惜物如金,可不只在我們這一家,生活周遭的親朋好友也是有過之而無不及。老實說,大家并不是沒有經濟能力買新的東西,只是這種將物件好好保存、珍惜使用的習慣,已是許多德式家庭基礎的生活精神。
有回我的好朋友Sandra邀請我去她家作客,當我坐在她用心擺設的餐桌前,看著豐盛晚餐、正準備開動時,她一開口竟不是向我介紹一桌子的拿手料理,而是滔滔不絕說起奶奶留給她這張百年歷史老桌子的典故……
老桌子與德國人之間,似乎存在著某種相同的精神價值,那就是將「珍惜」當成家庭教育最基礎的開端。當孩子們看到父母親如此惜物,他們學習到的就是即使有錢也不會亂買東西,它讓孩子們從小就懂得過一種減法的幸福生活。雖然跟我們搬了三次家的老桌子可能趕不上潮流,但它卻可以跟著全家人,在時光的長廊里譜寫他們共有的生命詩歌!
【德國優勢】賺得的一塊錢不是錢,省下來的一塊錢才是錢/
經過二次世界大戰,德國人扛下戰敗國的大筆賠款,歷經嚴重的通貨膨脹,獨自承擔東西德合并后的龐大建設資金,在今天的國際金融版圖中,既不是國際貨幣基金(IMF)的紓困對象,也不是如「金磚四豬」般拖累歐盟財政的國家,反而在歐盟居于中流砥柱的地位。其中的重要原因,除了勤勞負責的德國人民面對經濟重擔依舊咬牙苦撐的堅毅民族性之外,他們對于愛物惜物的觀念是極為值得稱許的。德國人會說「賺得的一塊錢不是錢,省下來的一塊錢才是錢」,極為保守的理財觀念讓他們安然度過舉世嘩然的金融風暴,依然在歐盟金融體系中承擔重責大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