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打罵孩子易讓其產生不良行為
不久前,參加中央綜治辦和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在全國范圍進行的閑散未成年人犯罪調查的天津社會科學院研究員關穎,通過對2000多名未成年犯和1000多名普通未成年人調查資料的分析比較后發現,家庭暴力是未成年人產生不良行為的催化劑。
關穎說,本次對未成年犯調查顯示,在犯罪前,當他們出現某些不良行為時,受到父母打罵常常不可避免。家庭暴力給他們帶來的不僅是皮肉之苦,更多的是心靈的創傷和行為的扭曲。調查結果表明,在家庭中父母經常打罵孩子,帶給孩子的是一系列的負面影響。
一是加劇了不良行為的產生。調查中,當問及未成年犯“家里人對你怎么樣”,選擇“經常打罵”的有16.1%。相關分析表明,被家里人“經常打罵”的孩子,有不良行為的比例高于沒有選擇被“經常打罵”的孩子。事實上,打罵孩子不僅沒有制止反而加劇了孩子的不良行為。
二是加劇了親子沖突。父母打罵孩子的直接后果,不僅使未成年的孩子承受皮肉之痛,更嚴重的問題是使他們的心靈受到傷害,對父母產生排斥心理,并成為“離家出走”的直接原因。調查表明,未成年犯離家出走,有一半以上與父母打罵和責備有關,其中6.5%是“父母無緣無故打罵”,27.5%是“自己犯錯誤怕父母責備”,17.7%是“自己犯錯誤被父母打罵”。
三是父母的暴力行為成為孩子的攻擊性示范。兒童具有強烈的模仿他人行為的傾向,家庭成員,尤其是父母,他們是年幼的孩子最早模仿的主要對象,而且父母在孩子心目中越是重要、權威性越強,孩子模仿得越起勁。孩子長期受到父母打罵,就會模仿父母的懲罰性行為,學會粗暴、打斗、殘酷,并照父母的這種示范來攻擊別人。
四是經常在父母的打罵中生活的孩子,極易產生不良的性格特征。調查中,當問及未成年犯“你認為自己性格有何特點”與“家里人對你怎樣”,兩組數據的相關分析表明,在家里被“經常打罵”的孩子不良性格特點最為明顯,有25.7%的孩子“自卑”;有22.1%的孩子“冷酷”;有56.5%的孩子“暴躁”。性格暴躁是未成年人犯罪的內在動因,而父母的打罵則是未成年人不良性格產生的重要根源。
關穎指出,在我國,在家庭中對孩子施以暴力的惡果早巳被清楚地認識到了,但是多少年來依然屢禁不止。而且,隨著父母對子女期望值的“攀升”,對子女管教的“重視”,以及孩子的“反抗意識”增強等原因,有愈演愈烈之勢。盡管一些法律也規定了兒童有生命權、身體權、健康權、身體自由權等基本權利,但非到打孩子致死、致傷、致殘即觸犯刑律的情況下,父母很難受到法律的制裁。因此,矯治孩子的不良行為必須從改變父母的教育方式入手。
時間:2020-03-03 作者:多彩大學生網 來源:多彩大學生網 關注:
- 請不要再在意別人的看法
- 我以前也是一個十分在意別人看法的人,當別人對我說:內向的人不好,沒有前途。我就會認為:恩,是呀,我的性格就內向,怎么辦呀。當
- 04-03
- 文化缺位致大學生精神的失落
- 有知識有文化有理性,有理想有道德講誠信,這應該是“天之驕子”大學生的精神實質與本來面貌。可是在當下的大學校園,這種
- 04-03
- 大學生的心理狀況令人擔憂
- 從現代心理學角度分析,目前大學生的心理狀況令人擔憂。最近幾次心理健康調查表明,大學生已成為心理弱勢群體,心理處于不健康或亞健
- 04-03
- 大學生心理健康測試題
- 對以下40道題,如果感到“經常是”,劃√號;“偶爾”是,劃△號;“完全沒有”,劃×號。
- 04-03
- 大學生為何不愿去學校的心理輔導室
- 近日,中國高校傳媒聯盟隨機抽取全國381名大學生,發放“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現狀”的調查問卷。86.35%的受訪者表示所在高校
- 04-03
- 做好心理準備迎接全新的大學生活?
- 狐貍見自己確實摘不到葡萄后,停了下來,斜眼望了望葡萄,很不屑地說:“這些葡萄根本沒熟,特酸,我才不吃呢,每年8月份至9月份
- 04-03
- 畢業生如何選擇第一份職業
- (一)發現自已的內在需求
美國杜邦公司副總裁卡爾夫說:“在我看來,世界上最大的悲劇莫過于有太多的年輕人從來沒有發現自己
- 04-03
- 大學生身心健康狀況問卷
- 以下問題是為了你的健康狀況并為了你的身心健康而設計的調查。請你按題號順序閱讀,在最近一年中你常常感到或體驗到的項目上做&ldquo
- 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