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將未來過得更好!
一晃幾年就這么過去了,最初的青澀很快褪去,曾經不顧一切地橫沖直撞讓自己頭破血流,就像歌里唱的,易碎的驕傲撒落一地,你覺得自己算是跨過了山和大海,也穿過了人山人海。
不經常思考的人,惰性總會讓人得過且過混日子,不思考未來的路怎么走,就等于你安于現狀,接受了平庸而卑微的的生活,失去了年輕人本應該有的那種沖勁兒和干勁兒。
這些年,你不再把“再不瘋狂就老了”當成口頭禪了,你覺得心累,也老大不小了,不想再瞎跑了,找份安安穩穩的工作,老老實實買房、相親、結婚、生子。
可是一次朋友聚會,偶然間聽聞當年的誰誰誰還在闖蕩創業或漂泊打拼,不由得羨慕他們怎么還能那么有沖勁,而自己這輩子可能就這樣了。
有時你安慰自己,畢竟人各有志。
可總還是有幾個晚上你會徹夜難眠——不甘心,但又不知怎么掙脫。
才二三十歲,不少人就覺得人生似乎已經可以一眼望到盡頭,這輩子難道就真的只能這樣了?
現在不光是80后,就連90后都開始動不動說自己老了。
于是年齡成了這代年輕人一個越來越敏感的話題,過了25就開始對年齡躲躲閃閃,要到了30就更是諱莫如深,所有人都恨不得年年都是18歲。
其實我們怕的不是年齡本身,而是年齡背后已經被社會固化下來的一整套“規定動作”——人生階梯上的每一步都被貼上了最后期限,我們就像拿著相同的劇本演戲,差別不過是誰演得更逼真而已。
可誰也不敢扔了劇本,隨著年齡漸長,連一點點改變臺詞的沖動都成了一種羞恥,隨時都有被身邊的人譏為不成熟的風險。
所以我們也就不難解釋,為什么這些年青春懷舊的電影越來越多,票房越來越火,但去影院懷舊的主力卻是還未老去的80后、90后。
羅曼·羅蘭有過這樣的觀察,他說:“大部分人在二三十歲上就死去了,因為過了這個年齡,他們只是自己的影子,此后的余生則是在模仿自己中度過。”
其實,我倒覺得現實遠非他所描述的如此消極,但作家往往擅長以言語的機鋒,給世人以當頭棒喝。
在二三十歲的年紀上就覺得自己已經看透了人生,光是寫下這句話我都覺得可笑。
睿智如孔丘,到了四十才不惑,到了五十才知天命,身處現代的年輕人何苦早早就埋葬了自己的青春期?
年輕,不成熟并不是一種罪過,而是不急于給自己定型,是還能嘗試人生的各種可能性,F實中我們太希望自己能“快速成型”,可年輕人輕易地放棄對其他可能性的好奇,無異于殺雞取卵。
或許很多人也曾用力思考過所謂的“捷徑”是否真的是捷徑,可結果也沒得出個所以然,究其原因,大概還是因為想得太多,而經歷的太少吧。
套用句濫俗的說法,年輕本身無關年齡,而只關乎心態本身。拋開眼前這點雞毛蒜皮,放到整個一生的尺度上來看,今天的穩定未必真是穩定,而今天的冒險也未必真是冒險,結局都是要走出一段路再回望的時候才看得清。
所以還年輕,為什么這輩子就只能這樣了呢?畢竟還年輕,這輩子還可以有些不一樣。
我們的人生應該自己來掌舵,而不是隨波逐流,在工作時要努力做好,在創業時多想想經歷過的艱辛,人生沒有重來,但可以努力將未來過得更好!
時間:2020-03-03 作者:多彩大學生網 來源:多彩大學生網 關注:
- 請不要再在意別人的看法
- 我以前也是一個十分在意別人看法的人,當別人對我說:內向的人不好,沒有前途。我就會認為:恩,是呀,我的性格就內向,怎么辦呀。當
- 04-03
- 文化缺位致大學生精神的失落
- 有知識有文化有理性,有理想有道德講誠信,這應該是“天之驕子”大學生的精神實質與本來面貌?墒窃诋斚碌拇髮W校園,這種
- 04-03
- 大學生的心理狀況令人擔憂
- 從現代心理學角度分析,目前大學生的心理狀況令人擔憂。最近幾次心理健康調查表明,大學生已成為心理弱勢群體,心理處于不健康或亞健
- 04-03
- 大學生心理健康測試題
- 對以下40道題,如果感到“經常是”,劃√號;“偶爾”是,劃△號;“完全沒有”,劃×號。
- 04-03
- 大學生為何不愿去學校的心理輔導室
- 近日,中國高校傳媒聯盟隨機抽取全國381名大學生,發放“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現狀”的調查問卷。86.35%的受訪者表示所在高校
- 04-03
- 做好心理準備迎接全新的大學生活?
- 狐貍見自己確實摘不到葡萄后,停了下來,斜眼望了望葡萄,很不屑地說:“這些葡萄根本沒熟,特酸,我才不吃呢,每年8月份至9月份
- 04-03
- 畢業生如何選擇第一份職業
- (一)發現自已的內在需求
美國杜邦公司副總裁卡爾夫說:“在我看來,世界上最大的悲劇莫過于有太多的年輕人從來沒有發現自己
- 04-03
- 大學生身心健康狀況問卷
- 以下問題是為了你的健康狀況并為了你的身心健康而設計的調查。請你按題號順序閱讀,在最近一年中你常常感到或體驗到的項目上做&ldquo
- 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