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三下鄉實踐活動中,“景行醫者”宣講團圍繞中醫藥主題開展,通過宣講,問卷以及互動問答等方式了解了群眾對于中醫藥的認知程度,解答了他們有關中醫藥的一些困惑。我們經過一系列的活動,已完成團隊預定的任務,現將三下鄉活動的成果匯報如下:
首先,我們從中醫藥的日常運用出發,希望能夠激發群眾對于中醫藥的興趣,并且通過互動性的活動,促進群眾對中醫藥材的認識。其次,根據我國居民基礎疾病的報告指出,我國居民中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等基礎疾病的患病率顯著升高,尤其是老年群體。這些基礎疾病逐漸成為人們生活中的“隱形殺手”,在藥物控制外還需要“早預防,早治療”。我們根據中醫基本理論,提出在日常飲食方面促進居民安全意識的進一步提升,通過膳食結構的改變,降低中老年人群中基礎病的患病率,病死率。同時,我們關注青少年兒童的體質問題,提出中成藥的運用問題。針對部分家長面對孩子生病時擅自用藥的現象,進行了適當的科普,通過對中成藥的講解,提高家長的就診意識。這一系列活動,目的是提高群眾醫藥安全意識,促進中醫藥食療養生知識走進尋常百姓家,降低高血壓、高血糖等疾病的患病率,通過不斷地互動創新,激發新的學科活力,通過預防與中醫的交叉運用,打開中醫藥在新時代傳承的新路。
二、實踐活動的具體過程:
- 隊員的培訓:我們在宣講活動開始前,先對隊內成員進行了關于中醫藥知識的培訓,在對中醫藥知識進一步了解后,大家表現出對于本次實踐活動的高昂熱情和對中醫藥的強烈興趣。培訓增強了宣講活動的專業性和科學性,促進宣講活動的向好發展。
- 進行線下的宣講活動:我們組織了多支宣講隊,帶著炮制好的中藥走進基層,走近群眾,通過通俗的語言講解,讓群眾身臨其境地了解中醫藥。與傳統的教學方式不同,我們更多地利用圖片,事例進行宣講,通過問問題,聞香味的方式,提高群眾在宣講活動中的參與感,激發大家參加中醫藥活動的興趣,增強中醫藥宣講效果。并且,我們聚焦中國疾控公布的居民疾病問題,針對困擾社區群眾的主要問題,進行了情境化的改變,力求運用中醫藥為大家排憂解難。同時,通過宣講活動,我們小隊的成員也在體驗中加強了對中醫藥的理解體會。
- 進行香囊的制作和發放:我們團隊根據周仲瑛老先生的中醫方,取藿香,草果,蒼術,白芷,艾葉,菖蒲,冰片,按一定比例調配了重在芳香避穢、化濁解毒的“防疫香囊”。為加強群眾的參與感,我們準備了藥材,香囊布包,針線,讓群眾體驗自己配藥,縫制香囊的樂趣,同時我們也事先制作了成品香囊供人們賞玩。香囊的存放時間較長,香味綿長,刺激性較小,利于人們以更溫和,可接受的形式在日常生活中體驗中醫藥文化,是中醫藥文化傳播的一個創新形式。
- 進行問卷調查:我們根據群眾的基礎問題,以及中醫藥的基本概念等設置了一系列問題,這些問卷將會成為電子數據匯集到后臺,經數據分析成為宣講問題的總結和后續中醫藥傳承事業中的指路燈。問卷顯示了不同年齡段,不同社會群體對中醫藥的看法以及了解深度,這些數據從另一個方面體現了數據流量對居民生活的影響,短視頻等大眾傳媒在群眾中的接受度不斷升高,但仍然存在不易甄別,難以辨別的缺點。這個數據提示我們可以根據這一特點,利用流媒體平臺進行中醫藥的科普,并判斷其余短視頻的科學性,輔助居民對中醫藥的深入認識。
三、實踐活動的意義:
本次中醫藥宣講是我們與廣大社區居民進行交流的一個重要契機,也是我們自身成長的一個重大里程碑。
- 中醫藥知識方面:我們在中醫老師的輔助下了解了中醫的基礎理論,包括“辨證論治”,“陰陽相生”,“人是一個整體”等觀念,也了解了中醫的五行之說。同時,我們也初步了解人的體質辨識理論,能夠在問題的基礎上判斷自己的體質類別。我們也在老師的幫助下,學會了中醫的部分功法,比如八段錦和樁法,理解了調養身體的部分中醫原理,能夠在西醫療法的基礎上給出科學的中醫建議。面對現在基層居民的疾病需求,我們將重點主要放在了基礎病,如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的食療方法,這些圍繞需求的目標性學習促進我們對中醫食療養生知識的興趣發展,幫助我們在中醫藥方面略有了解。同時,多次的宣講活動,推動了中醫藥知識進萬家的進程。我們用通俗化的語言將中醫藥文化搬到社區居民的面前,把中醫文化瑰寶用圖片案例陳列出來,促進了社區居民對中醫藥文化的了解,推動了居民對中醫藥文化的自行探索,開發了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對中醫食療養生辦法的興趣,促進了大眾對中醫藥文化的傳承發展。
- 文化交流方面:我們走進社區,與不同職業,不同年齡階段的居民交流,加強了我們作為大學生群體與社會群眾的交流,而這種交流反過來促進我們學會更多的知識,通過居民們提出的問題推動我們對社會熱點問題的了解,并且這種了解會進一步增強我們在學習科研生活中的感悟。走進社區,破除了我們被局限在學校這一種單一的學術環境的困境,通過與社會的交流,我們可以明確社會疾病問題指向,為后期自己的科研實踐提供方向指導,并根據這些特性,發展自己的理論體系。同時,與居民的交流,打破了醫學院校與社區之間的隔閡,促進了醫學院校與社區基層的聯動發展,加強了基層的預防救治能力建設和疾病防范設施程序的完善,為分級醫療打下良好的基礎。
- 個人成長方面:本次活動,我們的隊員們切身參與到了宣講活動中,積極參與了協調居民進行香囊的制作,進行問卷調查,向廣大居民解釋中醫藥文化方面等活動,這些活動提升了隊員們的交流能力和表達能力。為每個人提供了一個挑戰自己的機會的同時,也引導大家積極提升自身綜合素質,并在宣講活動獲得磨礪和檢驗。同時,共同的實踐經歷拉進了隊員之間的距離,使大家成為一個更加團結的集體,提供了寶貴的團隊合作經驗,為個人成長打下良好基礎。
- 受眾方面:經過問卷調查,我們發現這次三下鄉活動給群眾帶來的影響明顯。根據大量反饋以及與社區居民的交流我們得知,許多老人認為宣講中提到的食療養生,功法鍛煉知識可以指導她們日常飲食和生活瑣事,比如了解山藥、薏仁、小米等食材所具有的功效,知道八段錦、五禽戲等中醫傳統功法,可以輔助患有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的人群進行飲食管理和鍛煉建議,尋找日常生活中的改善之道。通過不同的宣講反饋,我們了解到中醫藥文化可以被細化為小點,通過民俗化的解釋變為百姓家的方法論,指路圖。受眾通過宣講,拉近了與中醫藥文化的距離,從香囊中窺探高深的中醫藥文化傳承,從飲食中感受玄妙的陰陽養生之法,從問答中激發古老的中醫藥文化活力,三下鄉活動為這些群眾提供了了解中醫藥文化的通道,中醫藥文化不是束之高閣的古書,晦澀難懂,令人望而卻步,而是撫慰人心,關愛病人的醫道,是懸壺濟世的擔當,也是入世的仁義。面對受眾提出的疑問,我們也將整合收集,為下一次的宣講活動提供新的素材,提高徐阿尼那個活動的質量,爭取為廣大群眾排憂解難。
1.文創產品:團隊共制作香囊30個,并提供準備香囊制作材料20件,全員參與到藥材的調配中。香囊分成去病方和艾草兩種,每種各15個,所有香囊在巡講活動中已經分發完畢,獲得了廣大居民的稱贊。
- 新聞稿:我們根據活動的具體內容,記錄成了新聞稿,向各個平臺積極投稿,收獲頗豐。
- 數據分析:我們一共收集了228份有效問卷,并對這些數據進行了分析處理。其中,有49份來自于青年人群,年齡居于18~30間,這一人群普遍認為中醫和西醫一樣科學,承認中醫和西醫的同等地位,并且對中醫藥方面的知識略有涉獵,基本了解中醫藥相關人物,部分人群了解中醫藥方、食療養生、基礎理論等方面的知識。并且該人群中90%的人員,善于利用網絡媒體對中醫藥進行深入理解,常常借助微博、微信公眾號及其他短視頻平臺了解中醫文化,并且他們對專業性知識更為依賴,以官方認證的科普內容以及有相關專家和醫護人員參與的科普活動為主,同時也會通過朋友的推薦進行相關知識的補充,這一過程存在一定的缺漏,可能出現消息傳播的偏差失誤,造成認知上的錯誤或誤解;有81份來自31~50周歲的居民,大部分認為中醫與西醫同樣科學,部分居民對中西醫的科學性認知存在偏頗,對中醫或西醫的科學性存在質疑。他們對中醫藥的了解大多來自于短視頻平臺,更多地利用碎片化的時間補充對中醫藥了解的空白。少量居民會依靠電視和廣播來了解有關知識,由于信息的集散不同,這一人群內只有少量對中醫藥基礎理論,養生食療知識等中醫專業知識有所涉獵,部分了解中醫藥相關人物,仍有60%左右的人群完全不了解中醫知識,這類人群更加信任由官方發布的中醫藥相關知識,具有一定的理性和自我判斷力,但是信息來源有所限制;有89份問卷來自51~70周歲人群,該人群中認同中醫與西醫具有同樣效能的比例明顯下降,部分人群偏向于中醫比西醫更科學的觀點,認為“中醫能治本,而西醫治標不治本”。同時,這一類人群是基礎病的主要患者群體,部分老年人還存在關節勞損,肌肉損傷和因為日常生活中用力不當或者勞動過度出現的神經損傷和痛癥,包括腰椎病和關節炎。并且,這類居民是居民區的常居居民,受社區宣講的影響最大,也是問題高發人群,需要與中醫藥文化傳承現實結合考察。這類人群中自由職業者占多數,空閑時間較多,常常通過電視廣播,短視頻平臺了解中醫藥文化,同時部分人群還會通過微信公眾號和朋友推薦了解中醫藥。這類人群了解相關知識的渠道豐富,來源廣,相關信息魚龍混雜,極易混淆,并且由于缺乏相關知識基礎,這類人群容易接受錯誤信息,在缺乏一定理性的情況下,容易產生從眾的思維行動沖動,需要加強信息辯駁能力,弱化不法分子利用該人群對中醫的信任行騙等違法行為帶來的負面影響。這類人群對于中醫藥的需求集中于食療養生以及針灸、穴位、膏藥、推拿調養上,針對其需求,部分居民提出對中醫功法的好奇與意見,希望可以通過日常行為加強體質,改善疾病帶來的后遺癥。最后,有9份問卷來自70周歲以上人群。這類人群由于鈣質流失,骨質疏松的原因,易受跌打損傷的困擾,且由于生活自理能力略有下降,生活環境衛生情況隨之下降,老人的免疫力可能會受其影響。且老人跟隨文化水平的不同,對中醫藥的了解程度跨度大,對中醫藥知識的需求不同,必要時可能需要加入一定專業知識的解讀。該人群對中醫藥的了解受技術的限制,信息渠道狹窄,并且難以接觸到官方的中醫藥普及,顯示有相關知識宣傳的盲區,需要加強管理。該人群對日常保健,食療養生有迫切需求,具有想提高個人生活質量的希望。縱觀全局,90%的居民對中醫食療養生,日常保健,針灸推拿具有一定需求,70%的居民對美容減肥有興趣,超過50%的居民對中醫問診、體質辨識和中藥方劑有興趣。目前來看,中醫藥文化傳承未來一片向好,可根據社區居民的普遍需求設計宣講方案,并利用流媒體進行專業知識的民俗化宣傳,同時,設計迎合大多數居民的愛好的互動項目和文創產品,可以更大程度激發社會群眾了解中醫藥的熱情和興趣。
- 同時,我們團隊參加了團中央大學生中醫藥宣講團,在宣傳中醫藥的同時推動扶農項目開展,在全體隊員的努力下順利結項。
五.總結:
驕陽正好,青春飛揚。我們在草木葳蕤,晴朗無云的七月走進基層,走進社區,與居民手拉手聊中醫,面對面話中藥。這次實踐活動中,我們在陽光的見證下,將中醫藥文化撒進社區,為居民們排憂解難,在每個人的心中種下了一顆中醫藥的種子,期待在改革開放的文化浪潮中蓬勃生長,自由茂盛。實踐活動的意義深埋于此,我們知道單薄的幾次宣講是不能讓中醫藥文化平步青云,讓人癡狂的;但我們希望在不斷地敦促中,讓大家發現中醫藥文化的寶貴所在,并在一次一次的活動中,繼續復興,發揚光大。同時,我們也認識到了自身的一些不足。比如宣講時由于受眾的年齡層次差別,我們的宣講方案略有缺陷,臨時做了調整,提示我們在進行宣講前要提前挖掘受眾群體特征,并為之量身定制宣講方案,使他們能更好地吸收宣講內容。其次,數據分析的手段不夠全面,同時數據收集的過程中無用數據略多,需要在后期活動中提升問卷數據質量,追求質量而不是數量,在保留數據真實可用性的前提下,擴大樣本量,構建更加完善成熟的數據體系。由于現階段宣講的主要受眾群體是老年群體居多,所以在數據收集過程中還要考慮該群體的特征,進行相應的幫助措施,比如多用紙質問卷,陪同解釋內容等,進一步減弱受眾對問卷調查的抗拒心理,可以推動宣講活動的順利進行。后期數據整合過程,需要將紙質數據整合形成電子數據,輔助數據審核分析的順利開展,團隊內該類人才較少,需要加強隊員內部關于數據分析相關技能的培訓,加強整體技術能力,提高數據分析的高效性與準確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