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繪沙漠色彩,延續治沙之魂
---蘭州大學“沙漠中的堅守”暑期實踐活動
民勤縣,這座鑲嵌于沙漠之中的綠洲之城,宛如一把堅實的楔子,隔絕了兩大沙漠,數十年來抵御著西北大漠的茫茫風沙。它坐落于甘肅省的河西走廊東北部,石羊河流域的下游地帶,南接涼州區,西南與金昌市緊密相連。石羊河,這條生命之河,從巴丹吉林沙漠與騰格里沙漠的縫隙間蜿蜒流過,不僅滋養了廣袤的土地,更孕育了民勤縣這一獨特的綠洲縣城。
1928年,鎮番縣因其“俗樸風醇,人民勤勞”易名為民勤縣。民勤縣東、西、北三面環沙,年平均降水量只有100毫米左右,年均蒸發量超過2000毫米,荒漠化土地占到了全縣的94%。
民勤縣東、西、北三面環沙,面臨著極端的氣候挑戰:年平均降水量稀少,僅約100毫米,而年均蒸發量卻高達2000毫米以上,荒漠化土地占據了全縣總面積的驚人比例——94%。由于自然環境嚴酷,自2010年以來民勤縣常住人口持續外流,盡管如此,依然不乏堅韌不拔的民勤百姓,他們堅守在這片土地上,用不懈的努力持續改造著環境,守護著這片珍貴的綠洲。 盡管如此,也仍然有不少人堅守這片土地,不斷改造這片土地。

圖1-治沙紀念館-民勤地形地貌沙盤
沙漠色彩團隊通過鏡頭捕捉和記錄民勤治沙的輝煌成就和民勤居民的日常生活,同時在當地開展采訪工作和社會調查,從受訪者的敘述中我們得以窺見民勤治沙跌宕起伏的歷史軌跡。
我們的鏡頭聚焦于當下。
正處修復過程中的青土湖,植樹造林基地、特色產業種植基地,多角度展現民勤縣發展的基本景象。

圖2-青土湖
我們挖掘過去追溯往昔,學習治沙知識了解治沙經驗。
走訪民勤縣林草局防沙治沙示范點,看草方格在一望無際的沙漠里“生長”。“絕不讓民勤成為第二個羅布泊”是讓人振聾發聵的警示,沙漠里一片片頑強生長的梭梭樹是民勤人民一筆一劃書寫下的最絢爛的答卷。


圖3圖4-沙咀墩草方格示范點
因地制宜選材料,固定沙丘平風沙。我們跟隨當地農科專家---薛多瑞老師,走進白刺種植基地,一顆顆被細心呵護的樹苗為治沙前線提供源源不斷的“后備軍”。我們也了解到了治沙的一般過程:在治沙前期,先壓沙;壓沙之后打沙坑,為移栽樹苗做準備;移栽完樹苗之后填沙澆水進行固定,之后再進行周期性的澆水來確保樹苗成活。

圖5-隊員在甘肅大漠沙園造林營地進行干沙回填
拿起鐵鍬,“沉浸式”體驗治沙日常。我們來到返鄉創業青年--仲麟的防沙治沙營地,夏末初秋,營地的主要任務是為已經種下的樹苗澆水。人工在梭梭樹苗周圍挖出一圈下水坑,等到水車拉水回來之后,大家牽著水龍頭給梭梭樹澆水。等到水都滲入沙下后,用干沙回填,防止水分蒸發。

圖6-仲麟治沙營地實況
這片神奇的土地孕育了踏實而堅毅的民勤人民,淳樸勤勞的民勤人也用汗水一點一滴建設這片神奇的土地。
民勤縣在民勤人民的努力下,在教育方面獲得了“全國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工作先進地區”、“甘肅省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先進地區”、“全國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的稱號,在生態保護上,獲得了“中國最佳沙漠生態旅游目的地”、“中國最佳沙漠生態旅游目的地”、“全國生態范例獎”、“全國綠化模范縣”、“國家高效節水灌溉示范縣”的稱號,在農業發展上獲得了“中國肉羊之鄉”、“中國蜜瓜之鄉”、“中國茴香之鄉”和“中國人參果之鄉”的稱號。

圖7-實踐隊員在野外
大漠之上,夕陽如約而至,霞光絢爛,熠熠生輝,溫柔的輝光照耀著沙漠里的每一個生靈。一個人的力量是微弱的,一個人的力量雖然微弱,但當眾多力量匯聚一處,就會如同夜空中繁星點點,璀璨奪目。無數看似微小的民情力量匯聚在一起,讓綠洲與沙漠交相輝映,展現出生命的奇跡。


圖8圖9-團隊合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