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彩紛呈展芬芳,民族一心創輝煌——蘭州大學“紅榴花”守愛邊陲實踐團隊實錄之民族文化專題
馬關縣是云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的下轄縣,主要有苗族、壯族、彝族、布依族等少數民族。2024年7月19日至24日,“紅榴花”守愛邊陲實踐團隊主要前往馬灑村、臘科村、阿娥新寨村、楊茂松村等少數民族村寨進實踐觀察,了解民族的信仰、飲食、服飾等相關文化。
第一站:馬灑
馬灑村已有四百多年的歷史,是馬關縣最大的壯族聚居村寨。 “馬灑”在壯語中意為“紙馬”。人們認為紙馬可以逢兇化吉,遇難成祥。
如今,馬灑加大宣傳力度,在政府的支持下,翻新基礎設施,推動經濟轉型,大力推動旅游業發展。在原本風景秀麗清新的基礎上,完善人文設施建設,已然成為當地出名的旅游地。第二站:
臘科村
臘科村位于大栗樹鄉西北部,居住著漢、彝、苗等民族。臘科傳統古村落被潺潺溪流環抱,村內有石板鋪面、畫圖雕花、古色古香的"一顆印"合院建筑,以及新建的文武狀元府、同心光場、福壽廣場等文化設施。墻縫中生長的多肉,顏色艷麗的花朵,潺潺流動的小溪,無一不展現了當地對生活的熱愛以及蓬勃的生命力。
由于當地氣候干燥、氣溫較涼,以得天獨厚的氣候資源育孕了當地特色美食﹣﹣臘科火腿,在對當地居民的采訪中,團隊也了解到近年來村莊的巨大變革,同時也有幸參觀了居民家中懸掛在熏煙之上的火腿,那肥碩的火腿好像也在無聲地訴說著居民的喜悅。
第三站:阿娥新寨村
阿娥新寨村是馬關縣仁和鎮的一個下轄村,村子以其獨特而鮮明的壯族文化以及技藝精湛的木版畫聞名。
阿娥新寨村中的壯族信奉青蛙以及葫蘆,這兩種信仰都表達了對自然力量的敬畏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時也是鏈接過去與現在、傳統與現代的重要文化紐帶,
阿峨新寨村壯族農民版畫獨具特色,屬木刻版畫,主題鮮明,風格獨特,工藝古樸,構圖細膩且千變萬化,刀法粗獷,既繼承著傳統的民族民間美術創作工藝及特色,又不乏現代專業繪畫元素,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內涵和民族文化氣息,民族風味純正,有很強的感染力。
我們有幸采訪到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阿娥壯族版畫省級代表性傳承人盧正林先生。盧先生向團隊介紹了木版畫的相關知識,帶領團隊參觀了阿娥版畫創意研究中心。創意研究中心中展示了各種各樣的木版畫主題,而且提供版畫體驗等服務。這里既有新生代青年學子的作品,也有大師的佳作,既能夠感覺到傳統版畫的古樸與厚重,也能感受到新一代版畫的活力與生機,感受到版畫永流傳的生命力,感受到文化一脈相承,創新性發展的脈絡。
第四站:楊茂松村
楊茂松村是典型的少數民族村落,村民中布依族占比為94.6%,文化特色鮮明。
據村支書羅開光介紹,今年來,在脫貧攻堅政策以及鄉村振興政策的幫扶下,當地積極調整種植結構,基礎設施翻新,進行經濟轉型,對當地特色的少數民族文化進行宣傳,人民生活變得更加美好。
除此之外,團隊著重了解了布依族的四月初八牛王節等傳統習俗,以及非遺蠟染、刺繡技術。在羅書記以及布依族人的帶領下,團隊前往村民家中詳細了解刺繡技術。布依族刺繡的內容十分豐富,繡法多樣,題材廣泛,產品圖案大方,生動形象、色澤鮮明,針腳均勻,遠觀氣勢宏偉,近看出神入化,讓人贊嘆不已。據村民介紹,如今在一些重大場合中,族人仍然會穿著傳統服飾,在喚醒人們對傳統文化記憶的同時,也是對對傳統文化的一種傳承。
“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枝花”,少數民族文化異彩紛呈,朝氣蓬勃,有著獨特的風味,是中華文化中濃墨重彩的一筆。在新時代的中國,越來越多的少數民族文化走進大眾視野,走進人民生活,少數民族文化的保護與傳播越來越受重視,成為人民精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調味劑。我們相信,少數民族文化將會繼續傳承下去,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