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暑假,我們頂著驕陽踏上了前往揚州萬福閘的社會實踐之旅。這不僅是一次簡單的社會實踐,更是一場心靈的洗禮與成長的飛躍。萬福閘,這座承載著歷史厚重與現代智慧的水利工程,以其獨有的魅力,讓我們深刻體會到了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重要性,也讓我在探索與感悟中收獲了滿滿的寶貴經驗。
午間微熱的風灌滿了整條小巷,水泥胡亂堆砌的磚墻仿佛已閉上了垂老的雙眸,靜享這片刻夏日的清幽。踏著滾滾熱浪,我們先后參觀了展覽館和萬福大橋,感受了大自然和人類文明發展的震撼景象。
參與此次社會實踐,我們的首要目標便是將課堂上學到的水利知識、生態環境保護理論等,在實地考察中得以驗證和深化。萬福閘作為京杭大運河上的一顆璀璨明珠,其復雜的工程結構、科學的調度管理以及對于周邊生態環境的積極影響,都是我此次實踐探究的重點。我渴望通過親眼所見、親耳所聞,將這些抽象的知識轉化為具體而生動的理解,為未來的學習與工作奠定堅實的基礎。
圖為萬福大橋內向下俯視的部分景觀圖。郭紫辰 供圖。
站在萬福閘前,我被其雄偉壯觀的氣勢深深震撼。這座現代化水閘不僅有效地調節了水位,保障了航運的暢通無阻,更在防洪排澇、農業灌溉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它讓我深刻認識到,水利工程不僅僅是冰冷的建筑,更是人類智慧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典范。在深入了解其運作機制的同時,我也關注到了它對周邊生態環境的影響——水質改善、濕地恢復、生物多樣性增加,這些都彰顯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綠色發展理念。
通過此次實踐,我更加堅定了走可持續發展之路的信念。萬福閘的成功經驗告訴我,任何一項工程的建設與運營,都必須充分考慮其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與生態效益的有機統一。這要求我們在未來的學習與工作中,不僅要掌握扎實的專業知識,更要具備全局觀念、生態意識和創新思維,勇于探索更加綠色、低碳、高效的解決方案。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萬福閘周邊的生態修復項目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通過種植水生植物、構建生態浮島、引入魚類和底棲生物等措施,有效改善了水質,恢復了濕地生態功能。這些具體而生動的實踐案例,讓我深刻認識到生態修復的重要性與可行性。它們不僅美化了環境,更提升了生態系統的自我恢復能力,為城市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圖為紀念館學習時拍攝。郭紫辰 供圖。
本次社會實踐我們以七河八島周邊地帶的生態保護和現代化發展為研究目標,通過線下實地調研與線上查找資料相結合的方法,了解萬福閘開發,文化隨之發生的變遷與發展。中國河流文化博大精深,一條條運河造福了一代又一代中國人。我們希望以該河流為切入點,通過深入學習研究河流文化,通過點線面結合的方法,全面系統學習、感悟、融入中國河流文化,并利用現代媒介,多平臺宣傳,實現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
回望這次揚州萬福閘之旅,我收獲的不僅是知識的累積,更是心靈的觸動與成長的啟迪。我更加明白了作為新時代青年的責任與擔當——那就是要以實際行動踐行綠色發展理念,為建設美麗中國貢獻自己的力量。未來,我將繼續努力學習,不斷提升自己的綜合素質與能力水平,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不懈奮斗。
(通訊員: 郭紫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