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強調“實現‘雙碳’目標,不是別人讓我們做,而是我們自己必須要做”。持續推進可再生能源發展是實現“雙碳”目標的重要舉措。
根據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等9部門聯合印發的《“十四五”可再生能源發展規劃》,中國可再生能源實現了跨越式發展,裝機規模已超過10億千瓦大關,占全國發電總裝機容量的比重超過40%。其中,水電、風電、光伏發電、生物質發電裝機規模連續多年穩居全球首位。此外,中國生產的光伏組件、風力發電機等關鍵零部件占全球市場份額70%,中國已成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積極參與者和重要貢獻者。
雖然我國可再生能源發展成績斐然,但普通民眾對可再生能源的了解度遠遠落后于可再生能源發展的腳步,民眾難以直觀獲取可再生能源發展成就。因此,我國亟需開展關于可再生能源發展情況的宣傳推廣工作,展示國家可再生能源發展成就,以此增強民眾對于可再生能源發展的認同感,增強民族自信心,貫徹綠色發展理念,助力實現“雙碳”目標。
在此背景下,鄭州大學“綠能足跡團”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集中實踐與分散實踐相結合的方式對中國目前較為典型的可再生能源風電、水電以及光電的發展情況進行互補性量化研究,以數據可視化的方式呈現我國可再生能源發展的成就,并充分利用現有資源,進行線上線下的宣講,以期擴大可再生能源領域知識的受眾范圍。
圖為實踐團隊在山西水工集團學習交流 李亞特 供圖
實踐開始前,組內同學對實踐可行性和極化進度進行充分的論證,反復論證問卷內容,收集、統計我國可再生能源領域電源電力結構等基礎數據,為暑期社會實踐的有序開展打造良好的基礎。
暑期實踐過程中,團隊以集體走訪學習為主,并充分發揮團隊成員所在地理位置優勢進行分散實踐。團隊選取了水電、光電和風電發展較好的省份四川、甘肅、青海、河南、河北、山西等地開展實踐活動,一方面了解當地居民對于可再生能源發展了解情況,獲取問卷所需數據,另一方面對當地居民進行可再生能源基礎知識的普及教育。
本次實踐以形成可借鑒可復制的、有理論有調研支撐的“調研+科研+黨建”社會實踐新模式為目標,推進社會實踐與專業教育融合、社會實踐與愛國教育融合雙融合,實現思政教育與專業教育齊頭并進。實踐團隊在實踐過程中因地制宜。先后參觀了確山竹溝革命紀念館、彭雪楓紀念館,在實踐中再次重溫黨的革命歷史,提升團隊成員的思想認知,將不畏艱難、敢于挑戰的精神傳承下來,并應用在個人的日常生活中。
圖為實踐團隊在楊靖宇紀念館參觀學習 李亞特 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