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水利建設不僅是國家發展的基石,更是紅色文化與生態文明交織的見證。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指出,水利工作承載著重要的歷史使命,強調在實施南水北調工程時,應秉持“以水定城、以水定業”的原則,將節水與調水并重。
為了深入挖掘紅色歷史,弘揚水利精神,增強新時代青年的歷史使命感和責任感,近日,“碧波尋紅,南水潤心”蘇浙豫紅色宣講團,前往江蘇、浙江和河南三省,開展了一系列關于水利遺產和紅色故事的探訪活動。
此次宣講團活動以“碧波尋紅,南水潤心”為主題,旨在通過探尋紅色歷史與水利工程的交匯點,傳承紅色基因,弘揚水利精神。宣講團成員來自不同地區專業,活動涵蓋了蘇浙豫三省的多個重要紅色遺址和水利工程。
探訪水利遺址,感受紅色精神
在江蘇省,宣講團來到了揚州市江都區南水北調源頭公園,開展了一系列調研活動。這些工程不僅在中國現代化進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也融入了豐富的紅色歷史。通過訪問工作人員,發放調查問卷,團隊成員親眼見證了南水北調工程的宏偉與壯觀。那一條條蜿蜒的輸水管道,仿佛是大地的血脈,為北方送去了甘甜的水源。同時,他們也了解到了南水北調工程在生態保護、水資源配置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追尋紅色足跡,銘記歷史擔當
在浙江省,宣講團訪問了浙江紹興市水利局和曹娥江流域中心。在這里,團員們聆聽了關于浙東紅色革命和引水工程的生動講解,了解到了當地水利事業發展和曹娥江大閘的重要作用。浙東水利工程不僅為浙東地區解了“渴”,讓“遠水解了近渴”,只要擰開水龍頭,經海底通渠而來的清水就“如約而至”。而且守護了一方安瀾,據悉,2021年臺風“煙花”侵襲之時,曹娥江大閘在連續9天內啟閉閘門426次、排水10.5億立方米,終換來下游城區無一進水受淹的圓滿結局。曹娥江還喚醒了水鄉風韻,這里河網的流速大幅提升,河道水質顯著提升。水是工業的血液,浙東水利工程也為產業新城崛起提供了“鮮活血液”。
挖掘水利遺產,傳承紅色文化
在河南省,宣講團對安陽市林州紅旗渠水利工程進行了實地調研。通過對這些遺址的考察,團員們不僅了解了水利工程的歷史背景,還深入挖掘了背后蘊藏的紅色故事。期間,宣講團來到了河南省商丘市睢陽區宋集鎮小鄧莊村委會開展實踐調研活動。團隊成員與村干部就農業發展、環境保護等多個方面展開咨詢討論,共同為鄉村振興與綠色發展獻計獻策。村支部黨委書記陳書記對本次實踐活動表示大力支持。不僅如此,宣講團還來到了商丘市睢陽區的魏莊小學,為這里的師生帶來了一場生動有趣的水資源和南水北調工程主題宣講活動。此外,宣講團還來到了商丘市生態環境局,與部分領導進行了座談交流,了解到商丘市近年來在節水低碳方面所采取的政策措施,全面推進節水型城市建設,是降低碳排放的重要舉措。
本次“碧波尋紅,南水潤心”蘇浙豫紅色宣講團活動,通過對蘇浙豫三省紅色遺址和水利工程的深入探訪,充分展現了革命先烈在水利事業中的奮斗歷程,增強了大家的歷史意識和責任感。宣講團此行向全校師生以及社會各界傳播紅色文化和水利精神,以實際行動支持和推動新時代的水利事業發展。團隊成員表示,將繼續發揮河海大學的優勢,傳承紅色精神,為中國水利事業的發展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