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踐過程:
一、項目策劃:
團隊成員抱著大學生應為有為之事,深入細節,與當前國家發展同呼吸共命運的想法,結合西北環境狀態,在塞罕壩精神的指導下,提出問題:如何利用荒漠?如何讓荒漠在現代國家發展進程中煥發新的生機,創造新的價值?團隊成員積極協作,努力思考,以能源與荒漠化現狀為切入點,以鄂爾多斯為發展中的典型城市進行考慮,在多次會議和詢問指導老師后提出活動的具體實施步驟以及所需材料后完成具體策劃。
二、情況調研:
團隊在小學期末期在校圖書館及省圖書館通過線下查閱線上討論的方式,分析土地資源現狀與當前政策,充分收集了目前國家在西北地區的新型土地利用方式與典型案例,并通過《毛烏素綠色傳奇》《生生不息》《在達爾邑特部落》等文學作品認識了不同視角下干旱地區的生活。8月初,團隊赴鄂爾多斯市與當地新能源公司就相關問題進行了深度交流,同時對當地諸如林建局的政府部門進行了面訪,并在當地進行問卷調查,對此前搜集到的數據進行落實,同時為方案進行了更實際性,實踐性的豐富與改良。


三、數據處理:
從鄂爾多斯返回后,團隊首先以消息來源為標準歸納整理了所獲得的信息,之后以消息的可信度加權,可視化了當前我們所了解到的荒漠化數據。隨后小組成員翻閱了大量植物圖鑒及百科,挑選了約二十種可行的植物種類,結合光伏及風能發電的優缺點和植物自身特性設計了三種不同的光伏-風能-生物質能荒漠化治理模型,最后根據鄂爾多斯地區不同的土壤日照及降水量條件,將三種模型與實際地區匹配得到了最終的綜合模型。

四、結果產出:
在完成整體模型的搭建后,小組成員按照自己所負責的模塊分段撰寫了題為《以鄂爾多斯荒漠化地區能源利用與抗荒政策為例建設綠色生態城市模型》的4萬字的論文,從植物的選擇到光伏與風能發電結構,從小模型的搭建到大模型的完善,由淺入深的闡述了課題的整個過程與最終成果,并通過郵件的方式發送給了相關部門,以期望成果貢獻于現實實際。在項目的最后四天,小組集中進行了思政教育,參與了黨課與團課的學習后,最終形成了完整的政府政策建議書。


五、實踐感悟:
在結束本次實踐活動后,我們團隊成員在最終總結的階段中,表示歷經這次活動的歷練,獲得了多方面長足的進步。大家通過回望本次活動歷程,總結收獲:
我們在圖書館中逐頁鉆研,面對海量信息,始終不畏艱難地尋找著一線希望。在這個過程中,每一個問題的解答都需要我們的全心投入和深入思考。我們翻閱資料,收集數據,尋求專家的指導與支持,不斷地調整思路和方法,以期達成最優的解決方案。每一步的探索都是一次新的挑戰,每一次的討論都是一次智慧的碰撞。隨著知識的積累和對課題理解的加深,我們逐漸認識到團隊協作的真正意義,也更深刻地領悟到解決復雜問題的艱辛與樂趣。在這次實踐活動中,我們不僅收獲了無數的知識和經驗,更收獲了彼此間的信任與默契。雖然最終的成果或許還不能完全符合我們最初的設想,但它早已遠遠超出了我們曾經的期待。我們深知,真正的收獲不僅在于最后的結果,更在于這一段用汗水與智慧澆灌的旅程。通過這段經歷,我們的團隊每一個人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成長,我們共同邁出了通往夢想的堅實一步。
在這個暑假的實踐中,通過該項目以及相關書籍的閱讀,我們更達到對相關精神的更深一步領悟,體會到綠水青山才是金山銀山,國家如今的可持續發展理念的高明以及用心良苦。在文獻的探索中,亦體會到無數前輩的努力與奮斗精神,一株株鑒別植物,一寸寸勘探土地,一雙雙手,敢將荒漠變綠洲,這正是不辭辛勞的塞罕壩精神,我們在實踐活動中充分體悟到這些,并深深折服。
六、結語:
在7月25日至8月27日的一個多月里,由七名同學組成的實踐小組開展了一次深入基層的社會實踐活動。我們深入干旱地區,親身走訪,切身體會到當地人民生活的真實與艱辛,深刻領悟到中國共產黨“塞罕壩精神”中蘊含的堅韌不拔和無畏前行的力量。此次實踐不僅讓成員們的視野更加開闊,還顯著提升了他們在信息采集、數據處理和模型搭建等方面的能力。
活動結束后,小組成員表示,這次經歷使他們在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中成長,也在挑戰自我中看到了自身的潛力。無論何時回憶起這段旅程,成員們都會為這段寶貴的探索感到自豪。正是這段心靈的洗禮和精神的升華,為他們的未來發展奠定了更加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