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南陵目連,感悟非遺魅力
——安徽大學文學院南波萬隊暑期實踐圓滿完成
(通訊員:袁夢婷)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宣傳蕪湖非遺保護成果,南波萬團隊分別于7月12日和28日開展暑期實踐活動,深入南陵目連戲展示館和南陵縣文化館,切身感受目連戲這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魅力。
參觀南陵目連戲展示館
7月12日9時,團隊成員抵達南陵目連戲展示館。在展示館負責人張紅艷團長的帶領下,團隊深入了解了目連戲悠久的發展歷程。目連戲是以宗教故事“目蓮救母”為題材,保存于民俗活動中的古老劇種,被譽為中國戲曲的“戲祖”。目連戲將佛教與儒家所主張的孝道結合起來,成為中國古代戲曲中以佛經故的理論事為題材、影響廣泛的一出戲,也是佛教與中國戲曲結合的代表作之一。
“南陵目連戲”是學術界公認的海內外“目連戲”主要流派之一,以其劇本宏大遠古、聲腔兼蓄并收、舞臺形式多樣,被譽為“正宗目連”。明代神學家王陽明王陽明曾評曰:“詞華不似西廂艷,更比西廂孝義全”,由此可見演出時代久遠。據本縣民間老藝人憶述師輩,明清時期,名伶輩出,班社應邀走遍江西、徽太及江淮之間。清代同治時的《江南通志》就有“目連戲伶人多為南陵人”的記載。
在參觀過程中,團隊成員了解了目連戲的服飾、臉譜、唱腔及其發展現狀,深刻感受到了目連戲的獨特魅力。張團長特別提到,南陵目連戲沒有弦樂伴奏,而是依賴鼓聲和后臺的幫腔,體現出“一人唱眾人幫”的特色。
結束參觀后,團隊成員對張團長進行了采訪,探討了目連戲的發展歷程及未來規劃。張團長強調,現代南陵目連戲的內核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高度契合,展現了傳統藝術的當代價值。
深入南陵縣文化館
同日15時,團隊成員在南陵縣文化館非遺部主任黃文宣的帶領下,進一步了解目連戲的歷史傳承與發展。
團隊陸續參觀了錄音棚、道具室和排練廳,親身感受了目連戲的創作與表演過程。黃主任指出,南陵目連戲在劇本結構、敘事方式和方言運用上都有獨特創新,體現了高水平的敘事文學成就。
黃主任在采訪中表示,未來南陵目連戲將繼續與時俱進,積極促進鄉村振興與文旅融合,推動非遺資源的創意開發,提升其經濟價值和社會影響力。
線下觀看目連戲表演
7月28日,南波萬團隊線下觀看了南陵目連戲的精彩表演。此次演出共分為七折,包括《毛雪》、《罵雞》等經典劇目。在《描容》一折中,運用“加滾白”的手法,生動展現了角色內心情感,傳遞了真善美和孝道文化的深刻內涵。
南陵目連戲以其宏大的劇本、豐富的聲腔和多樣的舞臺形式而聞名。近年來,南陵縣通過制定“五個一”目標,系統推進目連戲的保護與傳承,努力將這一文化遺產發揚光大。
7月28日南波萬隊暑期實踐圓滿結束。通過這次活動,團隊成員不僅對南陵目連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體會到了優秀傳統文化在當代社會的重要性。在政府與社會的共同努力下,南陵目連戲必將在新時代煥發新的生機與活力,為社會文化多樣性和歷史連續性作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