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21世紀的新青年,我們享受著時代的紅利。既要充分的利用自己所學來幫助別人,也要通過自己的努力來豐富和傳承它,任重而道遠,我們努力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系統性保護,推動非遺文化傳承和創新。2024年7月30日,一群來自安徽中醫藥大學的青年學子赴黃山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館內參觀并學習非遺文化,這次活動不僅僅提供了學習當地文化習俗,也一次是和非遺文化零距離交流的機會。
實踐團成員在觀看中國傳統木結構營造技術時觀察到徽州傳統民居主要布局圖,觀察到了“回”字形布局圖,布局巧妙,可以很好的利用空間,并可以減少地勢不均所帶來的影響,使整個布置顯的緊湊高效,在有效的地域充分的建筑利用,“回”字形建筑的采光性也非常好,以及有很好的視覺連通性。通過觀察中國傳統木結構營造技藝,我們不免驚嘆于中國人民的智慧,這些看來至今仍非常實用的技藝,是當時的人民反復嘗試多研制出來的,即實用又便捷,為人民帶來了很大的便捷,因此我們要充分的傳遞中國文化,讓其能夠愈發壯大!

圖為徽風新安行鄉村振興實踐團隊員學習中國傳統木結構營造技術。武洋 攝
在參觀完黃山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館,暑期三下鄉活動也是完美結束,整個過程是豐富且有趣的,志愿者在結束之余仍然念念不忘經歷過的各種文化活動和看過的各種文化技藝,像是從一場夢境中蘇醒過來一樣,不過我們還是可以常來看看,我們身后的也并不是冰冷的建筑,而是中華民族文化的交流會,雖無聲,但確讓我們震耳欲聾,中華民族文化需要我們來傳遞,它的精神也是會一直影響著我們一代又一代,并且在這個階段也會不斷的豐富!

圖為徽風新安行鄉村振興實踐團隊員在黃山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館外合照。武洋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