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線第一帆,靖江人的歷史記憶
一、導語
在2024暑假期間,為了更好的緬懷先烈,傳承紅色基因,泰州學院數理學院“傳承紅色基因,廣續紅色精神”暑假社會實踐隊在靖江東線第一帆紅色文化歷史基地開展了對渡江戰役的相關調研。
二、引言
在偉大的中國革命歷程中,靖江作為長江沿岸的重要城市,見證了眾多英勇的斗爭與輝煌的勝利。特別是在解放戰爭時期,靖江人民以極大的熱情和堅定的信念,全力支援了解放大軍的渡江作戰,為新中國的誕生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本次社會實踐活動,該組深入靖江東線第一帆紀念碑,同時訪問當地紀念館,探尋那段塵封的歷史,以此緬懷先烈,傳承紅色基因。
三、歷史背景
1949年4月20日,規模宏大的渡江戰役準備已經全部完成。百萬雄師和數萬條船只靜靜隱蔽在長江北岸1000多千米的戰線上,隨時準備開始一場中國歷史上空前絕后的水上人民戰爭。事實上,上至渡江戰役總前委,下到參戰的解放軍普通指戰員,在進駐靖江時,都對這座僅有8萬戶居民,尚未全境解放的江北小縣。是不是真能夠滿足幾十萬部隊和支前民工的生活所需,表示出了懷疑和擔心。
不過,經過幾個月的朝夕相處,每一個到過靖江的指戰員都對靖江人民的支前功績和為此付出的努力表示了由衷的敬佩。例如渡江戰役時擔任23軍連長的唐如金°將軍,多年后專門以《忘不了的靖江情》為題,回憶渡江戰役期間在靖江的日子。1999年葉飛將軍為靖江題寫“東線第一帆”的題詞,這里說的第一,即以靖江作為東集團的渡江部隊的出發地,首先將突擊部隊運送過江,也是對靖江人民支前工作的一種肯定。
而靖江也不負信任,在短時間籌集了1771條木船,其中載重超過5000斤的大型木帆船150只,載重不足5000斤的大帆船65只。船工們還指導參戰部隊用蘆柴棒、竹筒制作“三角馬”救生圈,用木材和竹筒扎成4米寬、10米長的木排,安裝粟裕司令員從東北調集的發動機,并在木排四周壘上棉被,再設置步兵炮和輕重機槍,共制成三十多艘“水上土炮艇?”。制造土炮艇的關鍵物料棉被,是三野司令部在波江前一天臨時在靖江征集而來。當時部隊提出要征集1000條棉被作為渡江船只的防彈掩體,結果一夜之間,老百姓獻出的棉被竟然超過了1100條,甚至有新婚夫婦把家中的新被子獻出來,急急忙忙抱到部隊指定地點時,連繡著花團錦簇的新綢被面還沒來得及拆下。
最終在靖江人民“豁出命支援解放軍”的決心之下,二十萬大軍整裝待發,準備“打過長江去,解放全中國。”

紀念館內歷史文物。朱麗偉 供圖
四、活動目的
為深入學習貫徹黨的革命精神,弘揚愛國主義精神,該組組織了這次以“渡江戰役—江邊第一帆”為主題的社會實踐活動。活動旨在通過實地走訪、文獻查閱、訪問歷史記錄等方式,全面、真實地還原靖江人民在解放戰爭中的英勇表現,挖掘和弘揚他們的革命精神,激勵這一代人為建設更加公正、強大的國家而努力奮斗。
五、活動實施過程
在活動開始前,進行了充分的準備工作。首先,通過檔案館,圖書館等渠道,查閱了大量關于靖江解放戰爭的歷史資料,對當時的歷史背景、戰爭經過有了初步了解。其次,制定了詳細的計劃。最后,做好充足準備,確保能夠全面、準確地記錄過程。
該組按照計劃進行實地考察。在此過程中,深入聆聽紀念館講解員的講解,聽他們講述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
除了實地走訪,該組還利用圖書館、檔案館等資源,查閱了大量關于靖江解放戰爭的文獻資料。通過對這些資料的整理和分析,我們對靖江人民在解放戰爭中的貢獻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同時,還發現了一些新的歷史細節和珍貴的歷史照片,為活動的深入開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六、活動成果
1. 成果展示
該組整理了大量的照片和文獻資料,編寫了本篇專題報告。報告詳細記錄了靖江人民在解放戰爭中的英勇表現和無私奉獻,展現了他們堅定的革命信念和崇高的精神風貌。以此形式展示靖江人民的革命精神和歷史貢獻。
2. 收獲與感悟
通過深入了解靖江人民在解放戰爭中的英勇表現,深刻感受到了他們的愛國精神和革命精神。他們為了新中國的誕生,不惜付出巨大的犧牲和代價,這種精神值得我們永遠銘記和學習。同時,也深刻認識到了歷史的重要性和價值,只有深入了解歷史、銘記歷史,才能更好地傳承紅色基因、弘揚愛國主義精神。
七、活動意義與影響
本次社會實踐活動不僅讓該組成員深刻了解了靖江人民在解放戰爭中的英勇表現和歷史貢獻,還讓我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紅色文化和革命精神。通過活動的開展,我們進一步弘揚了愛國主義精神,激發了廣大青年學生的愛國熱情和報國志向。
雖然戰火紛飛的日子已經過去,但是它的精神將永遠繼續下去。我們將深入學習貫徹黨的革命精神,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傳承紅色基因,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


東線第一帆紀念雕塑,朱麗偉 供圖
通訊員 朱麗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