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3日至19日,廣州新華學院心欣鄉溪社會實踐隊(以下簡稱“實踐隊”)赴汕頭市南澳縣九溪澳村,開展以“實施‘百千萬工程’背景下‘文旅漁’創新融合發展路徑研究——以南澳縣九溪澳村為例”為主題的社會實踐活動。本次活動旨在通過實地調研、實踐,深入探究“文旅漁”創新融合發展,助力九溪澳村實現產業轉型升級,為當地鄉村振興高質量發展建言獻策。

心欣鄉溪社會實踐隊合影(攝影 吳喆沐)
談鄉村發展,繪振興藍圖九溪澳村三面環山,一面臨海,坐擁著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與深厚的文化底蘊。作為“文旅漁”創新融合發展模式的實踐地,該村將文化體驗、旅游觀光和水產養殖相結合,實現了基礎產業的有機融合與共同發展,成為“百千萬工程”下的新農村示范案例。
為進一步了解九溪澳村的發展脈絡,實踐隊隊員在實踐活動初,同村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蔡錫歆開展了深入座談會,全面探究了“文旅漁”融合發展模式。當前“文旅漁”模式的實施已成為地方經濟蓬勃發展的新引擎。
在交流中,實踐隊了解到當地的宣傳影響力較為薄弱,實踐隊迅速集結智慧,精心策劃了一套全面而具體的宣傳方案,旨在充分發揮專業優勢,為九溪澳村打造響亮的品牌,提升其區域知名度與市場影響力。
“文旅漁”模式不僅是推動地方經濟轉型的有效途徑,更是青年力量發揮作用的實踐平臺。實踐隊希望通過努力,為九溪澳村的轉型貢獻青春力量,助力其走出一條可持續發展的道路,為更多農村地區的創新發展提供寶貴經驗。

村支書同實踐隊開展座談會(攝影 王瑋灝)
訪民宿集群,講海島故事在九溪澳村鄉村振興的進程中,特色民宿猶如璀璨明珠,巧妙融合鄉土風貌、特色文化與旅游需求,成為了推動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作為該村的支柱產業,這些溫馨而充滿個性的民宿,不僅為當地經濟注入了強勁的新動力,更將九溪澳村的美麗畫卷展現在了更廣闊的世界舞臺。
實踐隊深入探訪了九溪·島留民宿的別致風情與溪野露營基地的夢幻景致。這些民宿杰作的建筑設計在守護自然原貌的同時,巧妙糅合濱海文化的獨特風情,匠心獨運地打造出既尊崇自然又富含創意的居住天地,讓每位訪客沉浸于與自然和諧共融的絕妙感受中,完美詮釋了南澳縣所倡導的“原心、原生、原創”文旅發展理念。

民宿外部景色(攝影 吳喆沐)
為了深入挖掘海島民宿的獨特魅力與成功經驗,實踐隊與南澳縣民宿協會會長尤善華開展了深度訪談,搜集了有關海島民宿發展的寶貴資料,記錄下了一個個溫馨動人的故事,通過鏡頭捕捉了民宿的每一處獨特光景,力求全方位展現南澳民宿的風采。
“海島民宿的發展需要有溫度的民宿主理人,用心講好南澳故事,提供旅游一站式服務,真正讓旅客感受到賓至如歸。”尤善華的話語擲地有聲,道出了南澳民宿成功的關鍵。正是憑借著這種獨特的旅游治愈理念與無微不至的細膩服務,南澳民宿集群逐漸成為了游客心中的理想之地,吸引了大量游客紛至沓來,為當地的旅游經濟注入了新的活力與生機。
展望未來,實踐隊計劃深化研究,利用多平臺宣傳策略,將南澳民宿的魅力展現給更多人,吸引游客對這片美麗土地的向往與探索之心。

南澳縣民宿協會會長與實踐隊隊員交流(攝影 吳喆沐)
探鮑魚工廠,助漁業轉型作為青澳灣區附近的漁村,九溪澳村的漁業歷史悠久。近年來,水產養殖成為村民經濟的主要來源,也帶動了旅游觀光業的蓬勃發展。
在負責人吳文杰的帶領下,實踐隊深入鮑魚養殖場腹地,了解其發展現狀。在這里,大型的養殖場配備了現代化的養殖設施,依托得天獨厚的氣候與豐富的海水資源,鮑魚苗茁壯成長,展現出勃勃生機。村中類似規模的養殖場約有五處,共同構筑起九溪澳村漁業發展的堅固基石。

實踐隊隊員觸摸鮑魚(攝影 肖雨晨)
然而,深入調查后,實踐隊也敏銳察覺到,盡管鮑魚養殖場帶動了周邊產業的興旺,但漁業轉型升級之路卻并非坦途,瓶頸顯現——技術革新滯后,政策性資金扶持不足,成為制約發展的大難題。吳文杰滿懷憧憬地提出愿景:若能克服障礙,養殖場將探索農家樂新模式,讓游客在親近自然的同時,沉浸于漁家文化的獨特魅力,從而開辟增收新渠道,為漁業發展再添強勁動力。
這觸發了實踐隊關于該村漁業轉型升級路徑的深層思考,并決心采取行動,拓寬鮑魚養殖產業的宣傳渠道,旨在吸引更多技術與資金的匯聚,為九溪澳村的漁業發展注入新鮮血液。同時,實踐隊也將目光投向“文旅漁”融合發展的廣闊前景,期待通過這一創新模式,推動九溪澳村走向更加繁榮的未來。
游寫生基地 品自然之美九溪澳村坐擁綿長的海岸線與未經雕琢的天然沙灘,村內漁村文化根基深厚,漁家民俗風情濃郁。汕頭市潮汕水彩畫院慧眼識珠,于此設立水彩畫寫生基地,成為推動九溪澳文旅融合的重要推手。

九溪澳村水彩畫寫生基地(攝影 蔡欣鈿)
在調研期間,實踐隊一行人參觀了水彩畫寫生基地,被許多栩栩如生的作品所震撼,并借助“九溪澳八景”明信片,逐一探尋畫中的世界,深入體會藝術家筆下漁舟唱晚的寧靜致遠與海天一色的壯闊美景。期間,恰逢沉浸于創作中的畫家,實踐隊員駐足欣賞,再次于畫中感受自然美景與漁家文化的融合之美。

藝術家在九溪澳村進行水彩畫寫生(攝影 賴舒謠)
此番體驗讓隊員們深刻認識到,水彩畫基地的建立不僅為藝術創作的提供沃土,更對九溪澳的文化傳播具有重要作用,它以獨特的視角和創新的方式,為文旅融合開辟了新徑。
挖掘青年群體需求 打造“新IP”形象在前期的調查中,實踐隊精準捕捉青年群體喜好,融合九溪澳村的特色元素,匠心設計了IP形象“溪溪”,為九溪澳村“文旅漁”創新融合發展路徑的傳播開辟了獨特的宣傳窗口。

IP形象(制圖 吳喆沐)
實地調研過程中,實踐隊通過多樣調研方式,深度訪問村莊管理部門、產業代表及居民游客,全面洞悉了九溪澳村的支柱產業與文化特色,并挖掘和利用其獨特的漁業資源與鄉村韻味。
結合校媒自身特色及學生專業特長,團隊精心凝練每日調研成果,創作出8篇手繪風格別致、內容詳實的推文,近20篇妙趣橫生的小紅書與微博文章,6則兼具視聽效果的宣傳視頻發布于視頻號、嗶哩嗶哩、N視頻等平臺,部分視頻輔以動人配音,使九溪澳村的海洋韻律與漁家風情躍然屏幕之上。而富含深度的人物專訪視頻與推文,也讓這片土地的故事更觸動人心。
團隊匠心打造的一系列宣傳作品匯聚了青年的智慧與力量,刊登在大學生云報、青青校園、大學生新聞網、大學生熱點、多彩大學生等多個媒體平臺,并獲南澳縣融媒體中心、廣東民宿發展研究院、南澳民宿協會、南澳海岸、游南澳等公眾號轉載。通過全媒體矩陣的廣泛傳播,作品總瀏覽量累計上十萬,為九溪澳村有效打造了一個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品牌,也為其“文旅漁”融合發展模式注入了青春活力。
此外,實踐隊精心策劃并發布了調查問卷,共計141份有效答卷,旨在通過問卷調研,進一步探究九溪澳村發展所面臨的機遇與挑戰,并根據實踐隊專業所長提出青年視角的發展建議。
九溪澳村積極響應鄉村振興戰略和“百千萬工程”,探索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文旅漁”融合發展之路,實踐隊還期望依托詳盡的調研資料,精心制作發展紀實冊,通過圖文并茂的形式,全面展現九溪澳村的發展現狀和創新路徑,為村莊面臨的機遇和挑戰力求提供可行的相關建議,同時利用高校媒體資源進行全方位的宣傳,激發村莊內在發展潛力。
通過系列實踐與探索,實踐隊積極建言獻策,努力擴大該模式的優質影響力,打造山海相融的精品文旅宣傳品牌,為濱海鄉村乃至更廣區域的鄉村振興提供借鑒,讓青春在“百千萬工程”實施的廣闊舞臺上綻放絢麗光彩。